圆的周长听课心得阜阳市颍泉区三里小学 朱志云前几日有幸听了北塘小学魏丽娟老师《圆的周长》一课,让我感受颇深。“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这是当前全面推进实施素质教育最迫切的要求,尤其是作为实施素质教育主阵地的课堂教学,更应该坚守“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思想,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勇于提问、勇于探索与相互讨论、相互学习、相互鼓励的良好学习环境,让课堂焕发真正的生命活力,蕴涵着人文交融的和谐氛围。一、释放自由,体验学习经历。 本节课的课前谈话时引导学生找一找身边圆形物体的周长后揭示圆的周长概念,引导学生发现圆的周长与它的直径有关,在这基础上提出问题:圆的周长与它的直径有什么关系呢?(教师没有发出指令性的操作任务,而是让学生小组合作,用各种方法测量圆的周长。通过计算发现圆的周长总是它的直径的 3 倍多一些。)在整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是开放的、自由的,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体验学习过程,而教师只起到了组织、引导的作用。二、动手操作,注重学习方法“听会忘记,看能记住,做才能会。”这节课上让学生有充分的机会和充足的时间进行操作。在让学生探究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时更是舍得花时间,让学生选择合适的方法去测量、计算。当然,为了让学生的操作过程科学、合理,在学生动手操作之前,教师应该先让学生交流操作中的注意点。如:绕圆法要注意捏紧线,滚动法要注意用直径的一端对准 0 刻度,滚动时不能滑行。好方法成就好效果。学生掌握了正确方法自然也就很容易得出正确结论:一个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 3 倍多一些。在学生操作结束后,教师又通过课件演示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让学生反思刚才的操作过程,找出误差的原因,感受结论的合理性。三、带着问题,利于主动探索。 怎样测量圆的周长,有几种方法?教师让学生总结出“量”和“算”两种方法。上课老师打破了教材有什么教什么的传统做法,放手让学生探索创造,学生带着老师提出的问题,一边思考,一边动手,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这样,学生有充裕的思考时间,有自由的活动空间,有自我表现的机会,更有了一份创造的信心。通过动手操作,大胆实践。这一过程改变了过去那种先告诉学生怎样做,然后让学生按要求做的被动测量方法,而是采用先给学生“材料”,放手让学生在操作和观察中发现规律,得出结论,使学生自觉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促进了其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总的说来,这节课生动、扎实、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