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良好心理素质及其养成21 世纪是民主法制的时代,是信息时代,是知识经济时代,也是激烈竞争与充分合作的时代。在新的世纪里,我国已正式加入 WTO,入世将对我国的教育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国际资本和外国办学机构也将更大范围地进入我国教育市场这将促使我国教育更加开放地面向世界,更加主动地进行国际交流与合作,更加积极地参与国际竞争。我国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结合当代的教育理念,大力推广素质教育。要抓好素质教育,首先要提高教师素质。在工作节奏快、强度大,压力重的今天,教师不仅要具备过硬的专业素质,更要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积极适应新时代的要求。 一、教师的心理素质 (一)教师心理素质的理想模型 教师心理素质是具有专业性和职业性的社会文化心理素质。它是教师职业的社会职能对教师心理素质的文化价值规范。首先,教师作为人类文化的专门传递者,自身必须建构富有教化功能的文化心理素质。教师必须具有长于获取文化历史成果的学习心理素质、善于将文化历史成果教育化的教学心理素质和将文化素养人格化的个性心理品质。第二,教师作为人的社会化的专门指导者,应不断提高社会心理素养的成熟度。一是应主动帮助学生家长尽可能改善家庭学习环境,发挥家庭的社会化功能,以配合学校促进学生社会化;二是善于协同社区对学生作生活和职业辅导,做学生从家庭、班级走向社会生活的引路人;三是积极参加社区的组织,与社区非教学专业的社会工作者积极交往和沟通,成为社区文化和社区教育的积极分子。第三,教师作为学习者人格发展的专门辅导者,必须具备心理辅导的专业素养。教师在履行人类文化传递与人的社会化的指导职能中,必须以学习者自主的学习、交往和自我意识为中介,才能实现文化历史成果在学习者身心素质结构中的内化和学习者社会角色的人格化。第四,教师作为在文化传递中实施人格社会化的教育专业工作者,必须具备“教书、育心、成人”的综合心理素质。把教师职业作为一门专业性职业,这是教师职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 (二)教师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根据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定义,心理健康不仅指没有心理疾病或变态,不仅指个体社会生活适应良好,还指人格的完善和心理潜能的充分发挥,亦即在一定的客观条件下将个人心境发挥到最佳状态。目前在我国,心理健康既指心理健康状态,也指维持心理健康,预防心理障碍或行为问题,进而全面提高人的心理素质的过程。 教师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