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高效课堂小组建设中的一些尝试南河镇中心学校 帅德强在实践高效课堂模式的过程中,为了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给学生提供合作探究性学习的平台,建立有效的学生学习成长的管理机制,我们九年级各班在去年秋季,也尝试性地建立了学习小组,并对学生合作探究性地学习进行了一定的探讨和研究。以下是我和九年级老师们在学习杜郎口模式并结合我校实际之后,针对小组建设所做的一些尝试:班级小组建设,首先要遵循小组构建效率与需要的关系原则。学生需要受到尊重,学生需要展示自己的才能,学生需要受到老师的肯定和赞誉,学生需要受到同学的赞许和羡慕等等,如果老师给学生搭建了满足学生诸如这些需要的平台和建立学生竞争(PK)的激励机制,学生就有了学习的动机。有了动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才是有效的,而且是高效的。其次是遵循小组构建科学性的原则。我们九年级各班,在八年级升九年级时,原有的学习小组是由四个大组构成,即纵向的两人同桌座位的 10—12 人组成,座位的编排往往是以学生的高矮搭配而成,这样的编排对开展小组活动极不方便,因为空间距离太大,组员之间相隔较远,不利于交流和合作探究。因此,在构建合作学习小组时,我们遵循了“组间学习水平尽量相若,组内男女搭配,优差搭配”的原则,学习小组注意考虑到成员之间的搭配,即尽量满足学生的个性需要,每个小组的成员要按优等生、中等生、后进生三个层面及合适的男女比例搭配好,这样将一个班学生分成了 8—9 个小组,每个学习小组基本是 6 人一组,相向而坐。兼顾到不同特征、不同层次的学生优化组合,优势互补,相互促进,让好的学生带动差的,达到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补,从而为全班各小组间的公平竞争(PK)打下了基础。在构建学习小组的时候,由班主任组织任课教师和班委会一起进行沟通、协作和讨论来决定各小组的具体成员,任课教师不可各自为阵。同时还尝试给学习小组取一些有激励性、竞争性的组名,如“永不言败组”、“刀锋组”、“”、“公牛组”、“魔术组”、“热火组”等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编排座位时采取了学习小组教室内整体移动,每半个月移动一次。第三是遵循了小组组员分工的明确性原则。小组确定以后,组员要有明确分工,班主任与各任课教师一起商议,主要是语数外老师一起商讨构建学习小组,根据学科实际对组内成员进行具体分工,在小组内产生本学科的小组长,同时每个成员必须明确自己在各学科中的具体职责。如英语学科确定了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