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守望“人本”作者:凌龙华这是振聋发聩的一问:“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经济和社会进步?” 发出这一问的是 19 世纪末处于资本主义发展巅峰期的美国。这时的美国,像停不下来的列车,GDP 飞速增长(超过英国,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强国),而工人的痛苦和富人的迷惘也与日俱增。 数字,创造了奇迹,却把创造的主体——人及人的自由、幸福给埋葬了。 于是,有识之士终于发出了“为了人”的呐喊;于是,就有了声势浩大的“进步运动”和影响深远的罗斯福“新政”。 今天,中国教育突飞猛进。面对教育的“异常”,我们是否也要警醒一下:教育可以“唯数字化”(量化)吗?教育发展能够走“类GDP”道路吗?教育显现出来的空前繁荣与前所未有的失衡与失魂,让我们不得不追问一下——教育怎么了?教育应该怎么样? 理想与现实的“两立”(有时竟至“势不两立”),让人感觉:教育家在说梦,教书匠在做工。一个是“自恋”,一厢情愿、一往情深;一个是“自怨”,身不由己,身心憔悴。 对教育的诠释与解读,也太多,且太玄,让人不免有隔靴搔痒之感。 事实上,真理都是朴素的,真理的表述(或曰“呈现”)也总是简捷的。对教育的探究,最好的办法也许就在于对教育“终极问题”的仰望和对教育“起始问题”的守卫,这是教育的“根”,是教育的宗旨与本质所在。 从哲学上讲,归宿点也就是出发点——“终于”永远源于“始于”与“基于”。 因而,对教育,无论是理论建构者还是一线践行者,都不能不探究这样一个“原始问题”:什么是教育?教育究竟为了什么? 只有对这个问题有“本真”的认识,我们才能做真正的教育工作,师生才能过上健康的、有意义的教育生活。 教育的原始问题(或曰“源问题”)给我们树立起了教育的价值坐标,使我们的教育行为有了根本性的价值取向。怀揣着“源问题”上路,我们会不时叩问自己:眼中有人吗?心中有“成人”的愿望吗?举手投足间触摸到“人本”的幽灵吗? 寻找教育的意义,就是寻找未来的人——开发生命的潜能,开启生活的前程。只有这样,教育者才不会倦怠,教育才有望成为一种具有生命特质、文化品质的创造、实现与享受! 面对“人不见了”的教育现状,教育的当务之急显然就是寻找消失(或曰屏蔽)了的人。只有找到了教育的主体——人,教育才能实现其“成人”的宏愿,才能做出“呵护发育着的人,托举发展中的人”的功德。 因而,我们需要重返教育故园,重建教育生态,使教育“回归”教育,使教育“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