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平庸合作为深度参与■陈雨亭在全国各地的校本课堂教学改革中,有很多学校以小组合作学习作为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的主要改革方式。小组的组成人员不等,有的 4 人一组团团坐,有的 8 人一组团团坐,有的只在合作的环节起立临时组成小组。我们应该弄明白:小组内的每一个学生参与学习的程度到底如何?特别是优等生和学困生,到底在多大程度上有效地参与了学习?合作学习的目标应该是促进每一位学生健康、自然地成长。在大班教学的情况下,解决可能的“平庸合作”的方法,应该是在每一个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提下,再进行组内互学或者全班展示。就是说,在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方式成为常态的情况下,教师的备课着力点应该放在确定哪些内容需要学生自主思考和学习,哪些内容应该对话、合作。没有充分自学的小组对话、互学,可能导致一到两名学习主动的学生主导对话过程,其他学生附和。这就相当于进入了一个不需要特别动脑的聊天会。例如,在某校关于“一元二次方程”总复习的课上,有一个 5 到 8分钟的教学任务段,教师让 8 人小组以组为单位编一道应用题,写在小组所属的小黑板上。学生接到学习指令后,马上投入到任务中。8 个学生站起,头聚在一起商量怎么出这道题,很快一个学生拿起粉笔,开始在小黑板上写题。8 分钟后,每小组 1 名学生起立向全班展示他们编写的题,老师则引导大家分析这一道题属于本章哪一节的内容。这一环节看上去参与度很高。但是,我们不妨追问一下:小组编题的过程中,到底孩子们是如何参与的?出题的思路是哪个或哪几个学生的?每组内的数学优等生在对话中担任什么角色?数学学困生担任什么角色?执笔的学生是写自己思考编写的题呢,还是只是复制其他学生口述的编题思路?面向全班讲解编题思路的学生和执笔的学生是同一人吗?如果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老师或者学校教学领导,能够回答这些问题,那么说明老师们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已经具体到了每一类或者每一个学生,这样的课堂教学才可能对每一个学生来说都是有效的。拿上文的案例来说,让 8 个学生一起在短时间内编写一道数学题,一般来说,很难达到每一个学生都积极思考的效果。这个教学环节的设计目的可能是鼓励学生对一元二次方程进行整体性复习之后加以应用,就是说,让学生用自己的思维,在自己的情境中应用一元二次方程的原理。作为一个教学片断,应该是先让学生自己思考,写在自己的笔记本上,然后在组内交流。每一个学生在奉献出自己的成果的同时,也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