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解决实际问题的困惑及思考 解决问题教学在数学教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它既是发展学生数学思维的过程,又是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但是自低年级数学教学以来,我们就深深地意识到即使学生对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已经理解其含义并掌握了一定的计算方法,但并不意味着他们能够在面对一个生活中实际问题时,知道如何转化为数学问题,以及选择合适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大量暴露出来的问题是学生只是掌握了有关的概念、计算法则,却缺乏在实际情境中运用这些概念、法则解决问题的经验。由此,让我们产生了很多的困惑,也引起了我们很多的思考。 困惑及思考之一:教材的编排让我们很为难?是不是内容安排真得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 例如:在有余数的除法教学中,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已有了一点平均分概念的理解,在此基础上揭示平均分中有剩余的现象,这就是有余数的除法。不过关于余数的理解对学生来说还是一个难点。因为学生年龄小,思维还不够开阔,所以要直接跟生活中实际问题进行接触还是有很多的不适应,有些学生甚至还不知道把一根绳子,每几米剪一段是平均分;用 50 张纸做纸灯笼,一个灯笼用 6 张纸也是平均分,这些例子看似很生活化,但学生没有亲身感受过,所以理解还是有些模糊的。可教材中还提高了一些要求,如在第 7 页安排的一个搭正方体的解决问题,提出了最多可以搭几个?学生的理解更模糊了:怎么算出来的余数没有用呢?还有在相应的配套练习中还安排了至少要运及次的练习,学生又模糊了:怎么算出来有余数的,还要在商后面再添一次呢。像这样的对比练习都是建立在学生熟练掌握有余数基础上的,但是低年级学生模仿能力较强,但对意义并不真正理解,这要建立在丰富的生活经验基础上的。如果放在以后再教学,学生也许更容易理解了。 困惑及思考之二:基本的解题思路还要说吗?是不是对学生的思维发展有很大帮助 目前的解决问题教学,关注的是产生数学问题的情境,采用生动直观的“图画式”,让学生理解情境的情节与内容,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法列式计算。那现在的基本的解题思路还要说吗?这是我的另一个困惑。但经过多年的实践后,发现:对于教师来说,我觉得第一件事就是要引导学生看懂图意,让学生认真观察图画:说说你看懂了什么?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完整地表述出已经知道的条件和所提出问题,比如:在教学第八单元两步计算的解决问题时,除了对题中的条件了解外,特别对于题目中的问题要更加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