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的勇气》教学设计【教材分析】 《花的勇气》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五组的一篇略读课文,本文节选自当代著名作家冯骥才的散文《维也纳春天的三个画面》。课文细致而又生动地描写了作者在维也纳寻花的经过以及由此产生的心理感受:从只见绿地不见花时的失望到见到花儿藏身于草下时的吃惊,到离开前仍不见花儿冒出来时的遗憾,再到看见花的原野时的惊奇,最后被花儿的气魄所震撼。作者在爱花—寻花—盼花—看花的过程中,被小小的花儿傲风斗雨的精神所感染,闪现出思想的火花:生命的意味就是勇气!两条线索非常清晰,这篇课文构思精巧别致,以作者跌宕起伏的情感变化为线索,寓情于景,情理交融,耐人寻味,语言生动、优美、流畅,值得细细咀嚼品味。【学情分析】 1.四年级学生已经拥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本文是略读课文,应充分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通过课前预习,明确阅读要求,自主学习,自主探究。 2.虽然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但是在对课文认识升华方面还需教师的引导,所以教师应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感悟“花的勇气”,感受作家热爱生命、热爱大自然的情怀,进而让学生将这种感悟内化为自己对生命的认识,从而树立生活信心。 3.学生还喜欢表达自己的意见,彰显个性,教师要有意识地给予学生关注与关怀,给学生充分地鼓励和引导,另外四年级的孩子还善于表现、乐于合作、敢于想象,所以课堂上要留给学生充分的表现、合作和想象的空间,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表达能力和实践能力。【教学目标】 1.自学课文,初知课文大意。 2.联系上下文初步感受作者在这一事件中的心情变化,并通过对含义深刻的词句的挖掘,领会作者的蕴意和语言的精妙。 3.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体会生命的意味在于要勇敢面对风风雨雨。【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体会含义深刻的词句的意思,感受作者用词的精妙。【教学难点】 通过对文本的研读,体会作者由物及情的变化,并能升华自己的感情。【教学课时】 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原作导入,引出课题。1.师:孩子们,在欧洲有一座美丽的城市维也纳,它是奥地利的首都,是世界著名的音乐之都,许多著名的音乐家,如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等,都在这里生活过,谱写了许多优美的乐章。维也纳也是世界著名的绿色之都。这里有波浪起伏的“维也纳森林”和“波光粼粼的多瑙河”。优美的风景和浓郁的音乐氛围使它成为世界各地的游人向往的圣地。我国著名的作家冯骥才先生就曾三次去维也纳,并记录了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