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一)职业因素1.称誉与现实的反差 教师对社会的推动作用是不可估量的。特别是今天,国家要发展,民族要振兴,没有科技不行,没有教师 的劳动更不行。正因为如此,世界上许多国家越来越重视教师,不断地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政治地位。我国 也不例外。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国家采取了许多措施,如:“教师节”的确立、《纲要》和《教师 法》的颁布等,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我国教师的社会地位和政治地位。教师也被人们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辛勤的园丁”、“人之楷模”等。但是现实生活中,有些地区,由于一些人,特别是其中的一些干部, 还存在轻视知识分子(尤其轻视小学教师)的种种偏见,对教师的物质文化生活漠不关心,对教师生活中存在 的住房难、婚恋难、办事难、子女就业难等问题不给予解决;有的人等级、权力观念严重,鄙夷教师职业,轻 视教师的劳动,甚至发展到殴打、谩骂教师。 作为知识分子的教师,一直渴望自己的职业与角色活动受到社会的支持和赞誉,以维护他们尊严。但是一 旦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发现人们对他们及该职业的态度与他们所渴望的职业地位和角色形象很不一致时,就会产 生一种“屈尊感”和“失落感”,他们为自己的职业不能给自己带来光荣而烦恼。处理不当就会对教育工作失 去兴趣和动机。2.职业劳动价值与职业劳动报酬的背离 对任何社会职业来说,它的劳动价值决定其劳动报酬。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价值和进步作用,决定了教 师及其职业劳动应当具有较高的劳动报酬与经济待遇。据资料表明:我国教师月资平均水平排列在国民经济十 二个行业职工中倒数第三,与世界各国相比,中国教师工资收入只是同档次发展中国家的四分之一。面对这种 不合理的“脑体倒挂”现实,教师们就会产生“不患寡而患不公”等愤懑心理。加之商品经济的核心是等价交 换,劳动分配原则是按劳付酬,经济待遇低,就意味着没本事、无贡献。这样教师就会因自己的劳动价值与劳 动报酬的严重背离,心理矛盾加剧,最终导致职业倦怠。3.职业工作强度大 据1993年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我国拥有中小学教师871.84万人中小学生17979.3 8万人,师生比为1∶20.6,明显低于世界上教育发达的国家。加之我国教育设施陈旧,教学设备短缺, 致使教师的劳动强度增大。 教师的超负荷运转使他们没有任何的喘息机会,又由于追求升学率的缘故,他们不得不整天为提高学生考 试分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