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打造的别样天空——《中国教师报》读报有感 师范毕业那年,带着夏的余热,踏着秋的清凉,伴着年轻人多姿多彩的梦想,我登上了神圣的三尺讲台,开始了我的教书生涯。望着班级里孩子们那一张张纯真的笑脸,听着“老师”、“老师”那充满童真的呼唤,多少次我激动的彻夜难眠,有多少次我暗暗告诫自己:要做一个好老师,要做个孩子喜欢、家长喜欢的老师。尽管有惶恐,尽管有太多的不安,可是我的教师身份已经注定,我所要做的不能只是担心害怕,而是千方百计要想着怎样去提高,让自己尽快胜任教师这一伟大而又平凡的职业。但是说来容易做来难啊,特别是现如今这样一个人心基本被浮躁俘虏的时代,潜下心已是难事,更何况身处郊区小学的我又该从何做起呢?身边的同事大多以麻将、扑克游戏人生,当年学校别说图书馆,就是简单的几份党报也是有了这期没那期,这样的一个落后环境,让我再次陷入了苦恼。可就在这时候《中国教师报》悄然走入了我的生命。初为人师,我渴望能走进孩子心中,做每一个孩子的朋友。然而,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2004 年,学校实验办了两个小班,学校安排我带其中的一个,接手这样一个任务,对于一个没有什么管理经验的我压力山大。我们班里 44 名学生,有的乖巧懂事,有的活泼好动。有一个孩子比较特殊!他对一切事物都充满了新鲜和好奇。上课时经常坐不了 3 分钟就开始乱动,下课后横冲直撞,爬桌子上板凳更是不在话下。这个时候,《中国教师报》成了我的良师益友,“总编七日谈”总是能告诫我许多教育教学的方法,“俱乐部活动”介绍给我优秀的教师范例,给予我前进的榜样,促使我不断成长。通过读报,我仔细查找孩子调皮的原因,通过读报,我学会了关注孩子身上的“闪光点”,注重孩子的个性发展,对这个“小捣蛋”多了一些关爱,每次上课都对他微微一笑,关注的眼神直射他的心底。我发现这个孩子的嗓门很大,就安排他带领大家早读;我还发现他的动手能力特别强,于是就安排他每天帮老师一起做班务,为小朋友们服务。渐渐的,“小捣蛋”上课时不做小动作也不再说小话了,每次老师的微笑成了孩子自信的源泉,也是孩子最幸福的事情。《中国教师报》让我了解到孩子需要的是关心,需要的是鼓励,需要的是老师对自己的爱。孩子的转变成为我读报、品报、用报的动力!王自强是我前年接手的一名学生,他不仅学习成绩不理想,更麻烦的是他的性格过于倔强、顽皮,很难与同学相处,经常给老师“找事儿”,有时候竟然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