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广角——集合张剑波教学内容:人教版三年级上册 P104-107《数学广角——集合》及相应的作业教学目标: 1.学生借助直观图,初步体会集合的思想方法,感知韦恩图的产生过程。 2.能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学生在探究、应用知识中体验数学的价值,渗透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点:学生借助直观图,初步体会集合的思想方法,感知韦恩图的产生过程。 教学难点:理解集合圈各部分的含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练习纸、及小动物卡片等。教学过程:(一) 激趣引入,渗透重叠。1、 观察比较。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 2 道有趣的智力测试题,来考考大家。(1)首先请大家看第一题(课件出示无重叠的父子),请问:这样的两对父子一共有几个人?怎样列式解答?(2+2=4 人)学生有不同意见,应该是 3 个人?为什么?课件演示,其中一个既是儿子,也是父亲。那么应该怎么解答呢?(2+2-1=3 人)为什么要减去 1 呢?(其中一人既是父亲也是儿子,重复计算了,应该减去1。)(2)课件出示第二题:这样摆 2 个三角形,一共需要几根小棒?怎样列式解答?(3+3=6 根)那么这样摆两个三角形,一共需要多少根小棒呢?(3+3-1=5 根)为什么要减去 1 呢?(因为有一根小棒重复使用了 2 次,因此要把重复计算的根数减去,所以要减去 1)2、 思考发现。出示上述 2 种情况的综合图片,对比刚刚我们解决的 2 个问题,你发现它们都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吗?同桌相互讨论,说一说。(它们都有重复的现象。)课件出示。(二) 探究新知,研究集合。1、 由表到图。接下来请看我们数学上的重叠问题,(出示例1)从表格中,你能知道哪些信息?参加跳绳有几人?参加踢毽子的有几人?那么参加这两项比赛的共有多少人呢?那么参加两个小组的人数就是8+9=17人吗?为什么?是哪几名同学既参加了跳绳又参加了踢毽子?我们发现这样的表格列着很乱,我们很难一眼看出到底哪些同学是既参加了跳绳又参加了踢毽子的。那么我们能不能把这个表格简单化,使我们能一眼就看出哪些同学参加了跳绳又参加了踢毽子,那些同学只参加了跳绳,哪些同学只参加了踢毽子?可以四人小组讨论,画一画。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指导。让学生把画的图,上台来讲讲是什么意思?教师引导学生画出韦恩图。同学们,其实你们刚刚画出来的图和100多年前一位英国数学家韦恩德思路不谋而合,为了纪念他,我们把这种图叫做韦恩图,数学上叫做集合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