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方体、正方体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第二册第 23 页教学内容。教学目的:1.让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初步掌握它们的特征,会辨认这两种图形。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初步的归纳概括能力。3.精心组织学生活动,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欲望和创新精神。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上课尹始,教师出示灯片:由若于长方形和正方形组成的童话式的图形王国城门图。然后教师谈话:"小朋友,在这里你能找出我们的老朋友长方形和正方形吗?"[评析:活泼的画面,生动的语言,能很快地集中学生的注意,激发学习兴趣,既让学生回顾了旧知,又唤起了学生参与学习的欲望。]二、直观导入,初步感知教师拉开灯片的覆盖片,显示出长方体和正方体,并提出两个问题,(1)老师给大家介绍两个新朋友,它们是谁呢?有谁认识它们?(2)长方体、正方体跟我们的老朋友长方形、正方形相同吗?为什么?[评析:运用恰当的电教媒体,引导学生在比较中直观感知长方体、正方体与长方形、正方形的区别,从而将面和体区别开来,使学生从整体上初步感知新知识。并且,恰当的电教媒体,生动的问题情境,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主动探索的欲望。]三、引导探究,理解新知1.认识长方体。(1)动手操作,直观感知。① 教师依次出现两个长方体(一般的和特殊的)。问:谁认识它?小朋友想不想对自己动手做一个长方体呢?② 教师指导学生用长方体展开图自制长方体,让学生在做一做中,初步感知长方体的特征。(2)小组研讨,建立表象。学生在做一做中,初步感知长方体以后,教师适时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在制作长方体过程中,你发现了长方体的什么秘密?先小组讨论,再请小组代表汇报发言。(3)验证认识,形成概念。 ① 当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能用自己的语言归纳出长方体特征后,教师播放电视录相:一个长方体匀速转动,清晰、布序地显示长方体六个面,按着六个面一对一分解 3 排开。验证学生的认识长方体有六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有时有两个面是正方形}。② 请小朋友一起有序地数出长方体的六个面。[评析:心理学研究表明,新颖的、活动的、直观形象的剌激物,最容易引起儿童大脑皮层有关部位的兴奋,形成优势兴奋灶,认识长方体这一学习环节中,教师正是利用学生的心理特点,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做一做中,感知长方体;在学生互相争论、互相补充、互相启发中建立长方体清晰的表象;再通过电视录相验证学生的认识,促使学生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