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颁奖晚会上的讲话 2 篇 非常感谢科学时报给我这样一个机会,我自己除了跟博客的关系以外,跟科学院其实有很长时间的交往。我相信你们多数是科学院的学生,我从 1995 年开始一直到现在科学院有很多各种交流。我自己开始做博客的原因非常简单,是因为我以前发表过一些文章,发表过文章以后,没有一个聚集的地方,后来赵彦来跟我说,他们这里有博客,我就把原来那些东西放在他这里。我非常感谢科学网的主编和编辑们,因为我这个博客有个问题,我自己并不管理,因为我抽不出这么多时间来,所以我是写好了文章以后,发表了以后,或者是没有发表的东西,我想可以放在网上的,我就寄给他们编辑,他们帮我放上去,所以如果你们在我的博文后面想跟我互动,互动不了的话,是因为我没有密码,我不知道怎么做这个事情。我想我也不能做,我做了以后后面会跟一群没有理智的人,追到我后面我受不了,有理智的人,我一点都没有问题,但是总会有一两个追到我后面,我没有办法。 我要谢谢科学网的人。我后来觉得博客非常重要,现在在中国通过博客,特别像质量相对来说比较高的科学网的博客提供了一个文化交流的场所,也就是说以前特别是我们做科学技术的人,很难在外面说话,因为话语权都被文科的统治了,我们要说什么话都要通过他们,他们过滤了以后,再变调了以后出来的东西你觉得不太对,博客我觉得至少让我们愿意说话的人,像我们王鸿飞经常有很有趣的东西可以直接交流,直接可以看大家有什么思想,还有什么文化。 在英文杂志里,我很喜欢看两个杂志,一个叫《纽约客》,还有一个叫《纽约书评》,不是《纽约时报》的书评,这两个杂志网上都可以看得到,我很喜欢看,因为它们传承了很多文化,是不同的人写的文章,写的非常有趣,比记者写的东西要有趣。我不是说记者都不行,现在有一部分中国的记者,我觉得质量非常高,像王丹红。还有一些人,科普写得非常好,我自己不太写科普的原因是因为我觉得有一部分记者写得很好,所以我不太写,以前我自己写一部分科普,但是我觉得有博客第 1 页 共 4 页以后,有一部分科学家在平时就会讲一些故事,这样的话不同学科的人还有不同思想的人可以通过博客的层面真的可以看到一些不同的东西,所以我自己有时候看,我不能保证经常看,但是我有时候看,看的非常有趣,所以我觉得对我们的科学网博客对整个中国文化长远是一个推动。 其他地方我不太去,因为领域相隔太远了,还有作者水平参差太远了,我搞不懂。我碰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