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 · 长沙 词• 又称长短句。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后来逐渐跟音乐分离,成为诗的一种,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 词有词牌,又称词调。词牌,是词的格式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其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声律,都有不同的规定。因为格式是固定的,所以写词叫“填词”,即按照词牌的格式把词填进去。• 今天学习的课文“沁园春”是词牌名,“长沙”是题目。沁园春:相传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园,后来被外威窦宪仗势夺取,有人作诗咏其事,此词牌由此而得名 注音• 橘子洲 百舸 怅寥廓 曾游 • 峥 嵘 方遒 浪遏飞舟 • 声咽júgěliáocéngzhēng róngqiúèyè 写作背景• 1911 年,十八岁的毛泽东同志来到湖南省会长沙,开始了他在此地长达十三年之久的求学和革命斗争生活。• 自 1913 年至 1918 年,他在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读书。• 1918 年 4 月,与何叔衡等同志创立了新民学会。• 1919 年起,他先后在长沙修业小学、第一师范附属小学等校任教。“五四”时期,他组织领导了长沙学生和市民的爱国运动,主编《湘江评论》,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文,引起了全国进步思想界的重视。随后,又领导了驱逐湖南督军兼省长、皖系军阀张敬尧的斗争。• 1920 年 9 月,他与何叔衡等同志建立了湖南共产主义小组。• 1921 年 7 月中国共产党诞生后,又组建了中共湘区委并任书记。 1923 年 4 月,他离开长沙,赴上海、广州等地继续从事革命工作。• 1925 年春,他回湖南老家指导农民运动。同年秋,自韶山赴广州接办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游橘子洲、岳麓山,追怀 1911 至 1923 年间在长沙的求学生活和革命斗争经历,因有此作 诗歌分析• “ 意象”:是我国古典美学中的一个术语,它包括“意”和“象”两方面的内容。这里的“意”指的是创作主体的思想感情,这里的“象”指的是作为创作客体的客观物象。诗歌的意象就是诗人的思想感情与客观物象的融合。• “ 意境”:则是诗人通过种种意象的创造和组合所构成的一种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 学习活动 :– 1 、找出上阕的意象。– 2 、分析意象的特点。– 3 、说说上阕写景的特点。– 4 、运用联想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理清思路 • 找出显示思路的关键词 立——看——怅——忆——记 • 说说内在联系 记游——观景——议论——联想——抒情 • 根据思路背诵 “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