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教科书编者,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一、为什么与教科书编者对话《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提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经过十年课改的实践与探索,“对话”已变成了一种互动的、多重的全新教学方式。《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将这三者之间的对话,变成了“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里的“对话”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一是人本对话,即教师与文本的对话、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二是人人对话,即教师与学生对话、学生与学生对话;第三种对话就应该是与教科书编者的对话了,也就是教师与编者的对话、学生与编者的对话。既然被修改,与教科书编者对话,揣摩编者的意图是很有必要的。2012 年暑假中老年教师培训讲座材料“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是李白脍炙人口的名篇《静夜思》,表达的是羁旅游子对故土的思念。据考证,这首诗首句原为“床前看月光”。到了明清时期,诗文编注者将原诗中的“看”改成了“明”。编注过程中的这一字之别,虽有悖于本义,却得到普遍认同。由此我联想到语文课堂教学的一个课例片段一: (学生初读课文后) 师:同学们,从课文中你读出了什么?你对长城的感受是什么? 生:长城气魄雄伟;长城真了不起;我觉得长城是我们人类的骄傲;我读出了伟大…… 师:除了气魄雄伟,除了伟大,除了了不起,除了骄傲,你们还读出了什么? (生无语) 师:同学们,每个读过《长城》的人,感受都不一样,老师读《长城》,除了感受到同学们刚才所说的之外还读出了一个词“阻隔”。(师板书“隔”,边写边解字。)同学们,我们看一下这个“隔”字,“隔”字左边是个双耳旁,右边是“鬲”,这个字也读“gé”,是个象形字,古时候它的写法就像是烹饪之类的用具,下部有三足,上端有盖子,中间能装东西。同学们拿出练习本写一写这个“隔”字。 师:(师画)看,这长长的一道墙,隔开了中原与塞外,隔开了关内与关外,阻隔了中华文明前进的道路。片段二:(课件出示“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一句,在指名读、齐读后) 师:你们知道古人为什么要修筑长城吗? (生无语) 师 : ( 课 件 出 示 古 代 为 什 么 修 筑 长 城 的 相 关 资料。)请同学们将资料浏览一下。 (生浏览资料) 师:秦始皇筑长城是为了── 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