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的桃花源 新居的客厅挂着一幅画,是兰溪乡下一位名气不大,但功底很深的老画家所作,画的是桃花源笔意,青山隐隐,一江如注,两岸桃花灼灼,掩映着白墙黛瓦的村庄。极富诗情。画上有江南著名书法家谢非墨题的唐朝张旭的诗: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书法飘逸,有羽化归仙之灵气。桃花源历来是人们所希望的归宿,小时候读书最怕背古文,但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却主动地背得烂熟,不为别的,只是喜爱文中超凡脱俗的意境。多少次在少年的梦中,沿着那条淌着片片桃花瓣的河,划着一叶扁舟,橹声唉乃进入别样洞天。去过不知有晋的世外生活。可惜,文明社会的无限扩张,已使原始森林都遍布人类的足迹,听说,世界上最后一块净土香格里拉都在云南被人发现,现在游人如织,形同闹市了。世上哪里还有梦中的桃花源。 可是,即使找到桃花源,过惯了文明生活的人们又怎么能在无电脑电话电灯电视的耕织时代安居呢?旅游一次还差不多,要居住的话不到三天肯定跑回家。桃花源是农耕时期的天堂,已不适应现代人对生活高品质的要求。人们真正需要的不是作为物质形式存在的桃花源,需要的只是心灵的桃花源。让心灵从物欲横流、争斗不休的世俗世界中摆脱出来,寻求心灵的净化和安宁,在善意的温馨中栖息。 心灵的桃花源在哪里?它不在喜马拉雅山麓开满雪莲花的谷地,不在云贵高原的横断山脉水天一色的湖泊边,不在桃花映江的武陵源。这些毕竟只是风景地,只能让目光在这里流连,不能让心灵在这里长久停留。 它在哪里?它就在你心里。一个内心充满博爱的人,一个内心平和的人,走到哪里给人带来的都是桃花源人的脉脉温情,收获的自然也是微笑和友善。所谓心中是沙漠,看到的都是沙漠;心中是绿洲,看到的都是绿洲。这样的人随行随处都是桃花源。又何必去与世隔绝,做化外之民呢? 人们如苦行僧般地浪迹天涯,走过春夏秋冬,看过风花雪月生生灭灭、日月星辰循序更替,寻觅着这块圣地,孰料圣地竟在自己心里。而一个内心卑劣的人,一个内心贪婪的人,即使身处桃花源,只怕也要在桃花源里引发战火,让桃花源变得如同今天的阿富汗或民国初期的中国,军阀混战,百业凋零,生灵涂炭。 有着天使般纯洁心灵的人们可以将练狱变为绽放满鲜花的人间天堂,有着魔鬼般肮脏心灵的人们可以将天堂变为腥风血雨的人间地狱。一切自在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