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天上》教学设计(品读感悟)教学目标:1、认识 8 个生字;掌握多音字“饮、重”。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天山景物的特点,感受天山的美景。3、领悟作者是如何把天山之夏的景色描绘得具体而形象的,从中受到美的熏陶。教学重点:了解天山景物的特点,感受天山的美景。教学难点:领悟作者是如何把天山之夏的景色描绘得具体而形象的,从中受到美的熏陶。课前准备:1、学生借助课前“阅读提示”充分预习,借助工具书正字正音和解词,收集相关资料,初步了解课文的写景状物顺序和特点。2、教师制作演示课件,附配乐课文朗诵。课时安排:1 课时教学过程:一、析题导入七月的天山也就是天山之夏。夏天暑气袭人,而在天山却像秋天一样凉爽,这是为什么呢?随机简介天山资料。(天山是我国西北边疆的一条大山脉,连绵几千里,横亘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之间,把广阔的新疆分为南北两半。天山终年积雪,盛夏景色宜人)让我们一起走进七月的天山,一睹它的风采。二、按自学提示,初读感知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再读课文,思考作者的叙述顺序和描写的景物是怎样的?学生找每个自然段的过渡句,提取每段中的关键词语,进行总结:按照由外到里的顺序依次描写了水、树、花三方面的景色。三、品读感悟,领会表达1、作者初进天山,看到了哪些景物?有怎样的感觉?(雪峰、雪水、溪流,作者写得非常优美)2、哪些句子给你留下的印象最为深刻?学生批注词句交流。 1 / 3(1)蓝天衬着高耸的巨大的雪峰,太阳下,雪峰间的云彩就像白缎上绣了几朵银灰色的花。这句话把太阳、雪峰、云彩三者融为一体,犹如一幅优美的风景画。太阳光透过云彩,把云彩的影子映在雪白的山峰上。作者把雪峰比喻为白缎子,云彩的影子喻为银灰色的花朵,说明雪山极白,连白云映在上面都显得发灰。由此可以看出作者的想象是多么的丰富,比喻是多么的贴切。(2)融化的雪水,从高悬的山涧,从峭壁断崖上飞泻下来,像千百条闪耀的银链,在山脚下汇成冲激的溪流,浪花往上抛,形成千万朵盛开的白莲。两个“从”字,一个“飞泻”,写出了雪水流动的磅礴气势,“像千百条闪耀的银链”写出雪水动人的姿色,多像细长的闪闪发光的银链;溪流抛起的浪花就像千万朵盛开的白莲,这又是多么确切形象的比喻。3、天山密林和野花又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找出喜欢的句子,做批注谈体会(1)沿着白皑皑群峰的雪线以下,是蜿蜒无尽的翠绿的原始森林,密密的塔松像撑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