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忙着立规矩 文/王君这学期接新班。上完第一天课,我回到办公室,跟年轻的小同事们感叹:终于勇敢地度过了第一天。大家都笑。是啊,到一个新的学校,给一批孩子当“后妈”,一切都是未知数,心中忐忑不安,不勇敢,还真不行。小同事问我:王老师,今天立了什么规矩啊?我说:不立规矩,还没有到立规矩的时候。小同事一脸狐疑。是,做老师,做班主任,常态的思维是:先把规矩立起来。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有了“规矩”,老师就有了治班的抓手,就可以和孩子们“斗之有据”了。这么想,当然也有道理,但万事万物都不是绝对的。如果是中途接班,我以为,还是不要急着立规矩的好。因为立规矩有一个原则是,我们立的这个规矩,一定要适合这个班的孩子,要和“生情”呼应。2009 年,我才到北京。第一年当班主任,发生了不少事,当班主任当得不太愉快。后来反思,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立规矩立得太急。IB 班和 12 班都太优秀了,我自信满满雄心勃勃,觉得自己已经有了一整套的成熟的带班策略。接了新班,我迫不及待地要想把这套东西落实到新的班级,于是,动作猛了些,力度大了些,学生的反应很强烈,他们接受不了,自然反抗。学生一有怨言,家长就会有反应。这就很容易搞得自己被动了。立规矩为什么也要研究学生呢?这很简单,只有符合“班情”的规矩才能产生好的效果。这就好像你在美国立个“吃饭时不要喧闹”的规矩大概是没有什么问题的,但这个规矩如果立在中国,多半就是一纸空文了。因为中国基本没有安静吃饭的文化,吃饭喧闹,倒是常态。对一个班级也是一样。比如以前在 12 班,我们有一条班规:在学校不买瓶装水,只能喝免费的纯净水。为了这条班规,我们开过班会,搞过辩论,做了很多铺垫。学生家长都认可,便能顺利实施。这是培养学生节约意识的一个非常好的尝试。但是在新班如果要急急忙忙地落实,就会碰壁。北京是更加发达的城市,自由度更高,清华附中的校园里有不少卖瓶装饮料的自动售货机。孩子们喝各种饮料,已经成为习惯,或者说,成为生活常态。你要禁止,就要想想:合适吗?有没有必要?能禁止得了吗?做不到的,不太有必要做的,就可以先放放,先缓缓,不可贸然追求管理的“高大上”。又比如,以前在 12 班,我们还有一条规矩:每一个周有一天叫“高效日”。就是这一天专门用来培养孩子们的安静能力。要求是只要走进教室,就不再允许说话,只能用眼神和表情示意。这在 12 班也运行得很好。但现在,对这个规矩我自己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