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腰三角形性质》教学心得 ——杨桂春本课内容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起着比较重要的作用,它是对三角形的性质的呈现。通过叠纸,利用对称图形性质的直观反映了等边对等角及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并且对以后学习等边三角形、含有 30°角的直角三角形和三角函数奠定基础。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要求学生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即等边对等角和等腰三角形性质—三线合一),让学生会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进行证明或计算,逐步渗透几何证题的基本方法:分析法和综合法,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而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是本课的重点,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性质的运用是本课的难点。首先我用生活中的叠纸,从生活实际出发,引入等腰三角形的基本图形,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导学生探究心理,迅速集中注意力,开始积极探索思考。让学生指出等腰三角形各部分名称后,让学生猜测等腰三角形除了两腰相等以外它还具有哪些性质?通过折叠我们发现∠B 和∠C 重合,BD 和 CD 重合∠ADC 和∠ADB 重合,∠BAD 和∠CAD 重合,于是我们初步得到∠B=∠C(即等边对等角),BD=CD(即 AD 是底边上的中线),∠ADC=∠ADB=90°(AD 是底边上的高),∠BAD=∠CAD(AD 平分顶角∠BAC),那么,我们如何来证明呢?为学生提供可探索性的问题,合理的设计实验过程,创造出良好的问题情境,不断地引导学生观察、实验、思考、探索,使学生感到自己就像数学家那样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去发现规律,证实结论。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科学的研究方法、实事求是的态度,通过引导,学生容易想到可添加辅助线构造全等三角形来加以证明。通过这样一个过程既培养了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的能力,也使本节课的难点得以突破,最后师生共同完成证明过程,定理得证。从而由感性认识上升到了理性认识。 性质得出后再引导学生观察。既然△ABC≌△ACD,那么∠BAD、∠CAD,BD 与 CD、AD 与 BC 有什么关系呢?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联想,能充分地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得到两个定理的内容,可以使他们比较好的掌握知识、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达到了事半功倍之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本人利用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实验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途径,而不知不觉地进入学习氛围,把学生从被动学习步入主动想学的习惯。把AD 这条线段不断转化为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让学生去证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