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课改之我见 [关键词]:地理 课改 见解在新课改中,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应是:1、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2、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3、改变地理课的学习方式;4、构建开放的地理课程;5、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6、建立学习效果与学习过程并重的评价机制。与此同时,还要创设一种“发现闪光点”“鼓励自信心”的激励评价体系。而以往的地理课评价则往往在阶段或整个学习结束后,进行一次性书面测试,以卷面分数代表学生的学习效果。这样做容易忽视过程评价,助长死记硬背,弱化主体意识,所以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都要彻底改变,以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新的地理课程的目标是从以往教学大纲中“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并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形成了许多自身的特点:1、重视“知识与技能”培养,但不强求学科的系统与完备性;2、强调“过程与方法”,倡导把地理知识和地理技能有机结合起来,要求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感知身边的地理事物,并形成地理表象”,“初步学会根据收集到的地理信息,通过比较、抽象、概括等思维过程,形成地理概念,进而理解地理事物分布和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 尝试运用已获得的地理概念、地理基本原理,对地理事物进行分析,作出判断,“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看法或解决问题的设想”,“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自己学习的体会、看法和成果,并与别人交流”等。3、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扩大思想教育的内涵。这方面涵盖的内容比较广泛,包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以及具有科学精神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为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社会公民等。还十分强调树立正确的人地观、环境伦理观和可持续性发展意识,养成爱护人类环境的行为习惯等等。基于上述情况,地理课程结构的设计思路与传统的教材结构有很大的差异性。首先课程内容定位要以区域地理为主,原则上不涉及深层次的成因问题,能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符合地理学的性质,也比较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即可。其次,课程内容的排序,不应作硬性规定,也就是说四大块相对完整的教学1内容“排序不分先后”。为此,教材使用者可以根据教学需要,自由安排授课的顺序。第三,不追求完整的学科体系,对地理要素的学习可采用不同的呈现方式。第四,要增强课程开放性和弹性,对区域规划和选择留有自主空间。具体方法是一般不再强制性规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