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第一节 元素周期表原子结构教案 (第 1 课时)【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引导学生认识原子核的结构,懂得质量数和 AZX 和含义,掌握构成原子的微粒间的关系;2、知道元素、核素、同伴素的涵义;3、掌握核电荷数、质子数、中子数和质量数之间的相互关系 4、引导学生了解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使他们能画出 1-18 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5、了解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与元素的原子得、失电子能力和化合价的关系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构成原子的微粒间的关系和氢元素核素等问题的探讨,培养学生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尝试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的质量、电性的认识,了解微观世界的物质性,从而进一步认识物质世界的微观本质;通过原子中存在电性不同的两种微粒的关系,认识原子是矛盾的对立统一体2、通过人类探索原子结构的历史的介绍,使学生了解假说、模型等科学研究方法和科学研究的历程,培养他们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体验科学研究的艰辛与喜悦【教学重点】构成原子的微粒间的关系和核外电子排布规律【教学难点】培养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尝试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教学过程】第 1 课时【问】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是什么?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引出课题】这一节就从探讨原子的结构开始我们的学习。【讲】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史1、公元前5世纪,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等人认为 :万物是由大量的不可分割的微粒构成的,即原子。2、1803年,英国科学家道尔顿提出近代原子学说,他认为原子是微小的不可分割的实心球体。3、汤姆生原子模型(1904年):原子是一个平均分布着正电荷的粒子,其中镶嵌着许多电子,中和了正电荷,从而形成中性原子。4、卢瑟福原子模型(1911年):在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带正电的核,它的质量几乎等于原子的全部质量,电子在它周围沿着不同的轨道运转,就像行星环绕太阳一样运转。 (空心球)5、波尔原子模型(1913年):电子在固定的轨道上分层运动。 6.电子云模型:现代物质结构学说【投影】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1.道尔顿原子结构模型: 2.汤姆逊原子结构模型: 3.卢瑟福原子有核模型 4. 玻尔原子结构模型:【投影】【问】两千多年以来,科学家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如果把一个物体一直分割下去,将会怎样?能不能找到一种组成物质的最基本粒子? 【板书】第一节 元素周期表(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