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建议》的看法张元方(四川宜宾市商职校 644000)05 年我认识了《数学通报》,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拿到每期《数学通报》,我都非常兴奋,爱不释手,甚至通夜研读.《数学问题解答》栏目提供的一些经典数学问题更是充分调动了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很多读者都非常关心此栏目的成长,提出了很多建议.黄化宇老师在 07 年第 6 期文[1]中提出建议认为:“《数学问题解答》专栏里的问题解答习惯上都由提问题者给出,应该改进一下,原因是问题给出者的解答不一定是最好的.”笔者对黄老师的建议有不同看法,觉得还是应该保持该栏目现有的风格.原因有三.其一、若硬要从成千上万读者的解答中挑选出“最好的”来编辑出版,则势必加大编委老师的工作强度,影响下期出版时间不说,也很不现实,因为什么是最好的解答,往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其二、倘若每题都用所谓“最好的”解答呈现给读者,大家可以想象一下会有什么结果,我想读者一定会赞叹“高!实在是高!”,除此之外,还有谁会用更复杂的方法去解决它呢?此栏目且不就成了“一潭死水”,还谈何“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呢?正因为有些问题给出者的解答“不符合经常给学生讲的一般方法”,才促使我们去探求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简洁自然的解答.例如 06 年第 9 期 1626 号问题,提供人给出的解答是利用等积法和勾股定理,联立一个二元二次方程组,消元后得到一个难解的四次(高次)方程.正因为此种解法思维层次高,高次方程求解困难,才促使我们寻求其他的解法.以下是笔者给出的两种解法供参考:原题 1626 如图,已知,半圆的直径,弦,求:的长.解 法 1 连 结, 作于( 如 图 1) , 因, 且,从而.在中,由余弦定理得: .又 . 从而. 图 1解法 2 连结(如图 2),设,在和中,分别由勾股定理得:,.因为四点共圆,由 Ptolemy 定理得:, 图 2解之得:(舍去),所以.其三、事实上,《数学通报》已经提供了《读刊随笔》栏目作为作者和读者交流的平台,大家可以利用它进行思想交流,当然也包括数学问题不同解答的探讨.基于以上原因,笔者认为应该保持《数学问题解答》栏目现有的风格,同时期盼着编委老OABDCEOABDC师为我们选择更多、更优秀、更有价值的数学问题,至于问题的解答的好与坏自有读者去评说.参考文献1 黄化宇.对数学通报《数学问题解答》专栏的一点建议.数学通报,2007,6注:本文已发表于《数学通报》2008 年第 10 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