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自主学习"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学习时表现出的自觉性、积极性、独立性特征的总和,是从事创造性学习活动的一种心理能动状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利于发掘每个学生的数学潜能,有利于学生更多地交流与合作,有利于满足学生各方面的需要,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我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方面,主要有如下四点做法: 一、激发学习兴趣,体验成功 1、为学生体验成功创设条件 要为学生体验成功创设条件,首先,对学生要予以成功的期待,因为教师对学生期待具有很大的感召力和推动力,能激起学生潜在力量,激发向上的学习主动性。教师的一举首,一投足,一个期待的眼神,一句鼓励的话语,一个真诚的微笑,都有可能激起学生求知的力量。其次,创设使他们都能获得成功的机会,进行分层教学,对不同层次学生提出不同的目标要求,精心设计练习,布置分层作业。其三,展示成功,让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成果得到展示的机会,营造享受成功的情境,促使其主动地参与学习。 2、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 我想,数学教学应该要彻底改变重结果、轻过程的一种倾向,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而且更重要在于使学生在主动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积极思考,让他们在动手、动脑、动口的过程中懂得如何学习数学;在概念、法则、公式的推导过程中,体会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从而培养其主动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在教学中,我教给学生的是科学的学习方法,而不是一味的灌输。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发展他们独立学、思、用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使学生喜欢学习,主动学习。 二、明确参与教学活动的目标 教学过程是一种简约的、经过提炼的认识过程。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观察、操作、讨论等实践活动都带有明确的目的性,都是学生获取知识、巩固知识、运用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重要手段,这样的参与活动是紧密地围绕着教学目标进行的,而不是盲目的、形式主义的。 例如,我执教的《平均数》一课。为了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我引导学生进行了三个层次的参与活动。 1.复习铺垫。口算:(22+38+30)÷3 (4+3+4+5)÷4,(52+48)÷2 (7+9+8+6+10)÷5。 2.实践操作理解平均数的含义。(1)有三堆小棒、第一堆放 3 根,第二堆放 4 根,第三堆放 5 根。平均每堆有几根?(2)读题讨论。①这三堆小棒数量相等吗?② 平均每堆有几根指的是什么?③ 用什么方法使三堆小棒同样多?(3)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