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持课堂秩序的技巧(一)规则和程序的制订和遵守 秩序本身就意味着对规则的遵守,因此制订合理规则并予以遵守是维持秩序的根本。这里的规则除了指那些确定的所期望和所禁止的行为(如“下课后应及时做好下堂课的课前准备”“不要带玩具和零食到学校”)外,还包括一些程序,即完成常规课堂活动的具体方法,如如何上交和分发每天的家庭作业,如何领取和退还实验仪器和设备等。现结合一些心理学观点和我国中小学课堂的实际情况对规则和程序的制订和执行策略进行总结。 1.确定所期望的学生行为 埃弗森(Evertson)指出,教师的期望既来自于自己的教学经验,也来自于书本或在别人课堂所观察到的有效的课堂程序。期望具有多样性和情境性。教师应根据不同的学生、不同的课堂情境设置不同的期望。如在教师呈现信息或选取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期望学生在保持安静的同时仔细倾听并积极思考;在进行探究学习或合作学习时,教师则希望学生能踊跃发表自己的观点,积极地参与到活动当中。 2.把期望转化为学生认可并愿意履行的规则和程序教师的期望若仅仅是以书面条文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并不可能真正转变为他们的行为。随着学生自我意识的不断增强,他们会越来越习惯以一种批判的眼光看待教师制订的这些规则和程序,直至最后演变为抗拒和不服从。这里卡耐基在《人性的弱点》一书中所提到的关于如何使人信服的策略可以为我们所借鉴。(1)从友善开始。教师制订课堂规则和程序并非为了控制和约束学生的行为,更不是为了向学生炫耀自己的权力。规则的制订和执行是师生共同努力的结果,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使学生获得成长。因此在制订和宣布这些规则时,教师应该面带微笑且不失幽默,甚至在处理问题行为时也应该和颜悦色。(2)让对方说“是”。教师应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一步步引导学生了解这些规则和程序的意义,并要对规则进行充分的解释和说明。(3)如果你错了,迅速地承认。教师在制订规则时难免犯主观性的错误。一旦发现规范或程序失去了本来意义或不再起作用时,应对学生作出解释并及时修改。值得一提的是,向学生承认错误丝毫不会有损教师的尊严和威信,反而更能体现教师对学生的尊重,促进师生关系的融洽。(4)让对方多说话。鼓励学生参与到制订、修改甚至是废除规则的讨论当中,充分发表自己对规则的看法,促使其对这些规则进行思考,从而增强履行规则的责任感。 (5)从对方的观点考虑,同情对方的意愿。用“换位”的思想来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