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片天空,同样的梦想 ——谈班主任在班级工作中如何关爱留守儿童 随着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走入他们的父母为了生计外出打工,用勤劳和智慧获取家庭收入,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作出了贡献,但他们的子女却留在了农村家里,与父母相伴的时间微乎其微,成为儿童中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留守儿童。今学期我对我班 56 个学生进行了统计,情况如下:父母都不在家的 25 人;父母只有一方在家的 15 人;其他村籍的 16 人。而这十几人中要么是矿工子女,要么就是他们的父母就在本地工作。这是一个令人吃惊的数字,父母双双在家的唯数不多。可见关爱留守儿童,让他们在同一个蓝天下健康成长逼在眉睫。由其是我们初中班主任,因为:少年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本应和其他未成年人一样得到父母的呵护,享受家庭的温馨,但由于父母不在身边,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一些人甚至会因此而走上犯罪道路。在班主任工作中如何关爱留守儿童呢?(一)、平等对待,不给留守儿童贴“这孩子真坏﹗”的标签 美国心理学家贝克尔认为:“人们一旦被贴上某种标签,就会成为标签所标定的那种人。”每一个学生的家庭环境、先天素质与自身努力程度不同因而他们的思想状况、学习成绩及性格爱好等也不一样。平时工作中,我们好多同事面对那些问题较多的留守儿童,就会来一句气话“这孩子真坏﹗”其实我们不能够过早的给他们贴上“坏学生”的标签,只看到他们的短处而见不到长处,这样就挫伤了他们进取的积极性。对待这些学生要从“短”中发现他们的“长”处,并给这些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使他们在认可、赞扬和尊重中树立起自信。这样不给学生贴否定性“标签”,而是利用肯定性标签作正向的引导,可以激发学生发展特长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建立起自信,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二)、倾注真情,为留守儿童撑起爱的蓝天 师爱是一种伟大而神奇的力量,它是儿童智力、道德、个性发展的风帆一位老教师曾意味深长地说:假如你厌恶学生,那么,当你教育工作刚开始时,就已经失败了。法国教育家卢梭曾说过:“凡是缺乏师爱的地方,无论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自由地发展,只有真心实意地去爱学生,才能够精雕细刻地去塑造他们的灵魂。”有了爱,人与人之间容易沟通,有了爱,倔强的人会变得格外驯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