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 1 分子和原子一、教材分析:本单元共有三个课题,旨在帮助学生用微粒的观念去学习化学,通过观察、想象、类比、模型化的方法使学生初步理解化学现象的本质。分子、原子概念是基础化学中最基本的核心知识,通过本课题的学习,可以把学生从五彩缤纷的宏观世界带入充满神奇色彩的微观世界,既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本质,同时,也为学生以后学习质量守恒定律,化学方程式以及定量分析等打下坚实的基础。所以,本课题在整个初中化学学习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二、学情分析:学习本课题之前,学生在物理学科中已经了解到“所有物质都是由极其微小的粒子构成的”“物质有三态变化”等知识,并对一些涉及微观粒子的生活场景有所接触。但是,学生还很难将物理中学到的知识、将生活中熟悉的现象与化学知识联系起来,同时,作为刚刚接触到微观概念的初中生,其思维方式还处在形象向抽象的过渡期,用微观概念解释宏观现象往往会感到过于抽象,难于理解。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认识物质的微粒性,了解分子性质,解释生活中与之相关的化学现象。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分子性质的实验探究,使学生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和能力,并感受科学探究的乐趣。3、情感态度价值观:建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学重点:认识分子、原子是客观存在的,了解分子性质,会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透过物质变化的宏观表象,建立微观粒子的想象表象,形成正确的微观想象,即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微观想象力。 四、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了“问题引领式教学”的教学手段,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五、学法指导: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以自主探究、动手实验、合作交流的方式进行学习.六、课时安排:1 课时七、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学内容: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再现酒精挥发消失的生活场景;观察品红在冷热水中扩散;学生活动:参与活动,积极思考、讨论。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引导学生提出疑问,联想物理中学到的知识,总结出“物质是由极其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构成的。”(二)、活动探究,学习新知:教学内容:活动探究,学习新知之一:“认识分子和原子的存在”。教师活动:过度引言,你们见过分子、原子吗?它们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设计意图: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教师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