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指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富有创意的教学理论与方略。由于其实效显著,被人们誉为近十几年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各国的小组合作学习在其具体形式和名称上不甚一致。如欧美国家叫“合作学习”,在前苏联叫“合作教育引”。综合来看,小组合作学习就是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系统利用教学中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的学习,以团体的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合理分组:要搞好班级内的小组合作学习合理的分组是前提。教师要注意“隐性分层,异质建组”的原则,即教师在全面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根据知识储备、接受能力、学习态度及兴趣爱好等方面的不同情况,把学生分成 A(好)、B(中)(全班一半)、C (差)三个层次,当然这种层次的划分是教师进行隐性操作的,避免A层固步自封,层丧失信心,再按“异质建组”的原则,随机从 A、B、C 中抽取学生,每 8—10 人组成一个学习小组,进行位置调整,每个组成为课堂教学活动中合作学习的自然小组,组与组间是一种竞争关系,小组内部成员是合作互助的伙伴。每个小组选出小组长,选出各个学科的学科组长,并且要两两“配对子”,即学习相对好的和相对差的结对子,便于辅导。分组时应兼顾小组成员之间的差异做到“组内异质”。这里的差异应包括学生成绩、能力倾向、个性特征、家庭背景等诸多因素。比如在前面安排同学们去多方面搜集生活生产中各式各样杠杆的信息时,就要考虑到同学家庭的差异,否则同组的学生可能搜集到许多重复的信息,就不能很好的进行组内交流。同时还要考虑学生能力,比如,让爱好电脑的学生去上网搜集资料,就不可以把班级内电脑“高手”都分在同一组。“组内异质”除了可以更好的发挥每位同学的作用,同时还有利于组内成员间的相互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要人人参与学习过程,人人尝试成功的喜悦,但是如果处理不好优生与学困生的关系,非但达不到目的,相反会加剧两级分化,优生更优,差生更差。活动中,每人要各司其职。既是学习的参与者,又是活动的组织者,使每个学生都平等合作,快乐学习。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最好的学习效果。所以我采用组内同座“一对一”互助,以优促良,以良带困,互助合作,共同合作,在实施时,要尽量做到有奖无罚,激励同伴,做好组长的指导工作。精心组织:采取合作学习时,需要教师精心组织,避免学生在互相争执及拖延中浪费宝贵的学习时间。所以在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