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二十韵 叶圣陶教亦多术矣,运用在乎人,孰善孰寡效,贵能验诸身。为教纵详密,亦仅一隅陈,贵能令三反,触处自引伸。陶不求甚解,疏狂不可循。甚解岂难致?潜心会本文。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惟文通彼此,譬如梁与津。学子由是进,智赡德日新。文理亦畅晓,习焉术渐纯。操觚令抒发,二事有可云,多方善诱导,厥绩将无伦。一使需之切,能文意乃申,况复生今世,交流特纷纭。二使乐其业,为文非苦辛,立诚最为贵,推敲宁厌频。常谈贡同辈,见浅意殷勤。前途愿共勉,服务于新民。一九六二年《语文教学二十韵》读书随笔温州育英国际实验学校 朱海珠聆听沈大安老师的讲座,使我受益匪浅。沈老师引用叶圣陶《语文教学二十韵》中“陶不求甚解,疏狂不可循。甚解岂难致,潜心会本文。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惟文通彼此,譬如梁与津。”告诉我们解读文本要虚心涵咏,潜心会文。并指出“解读文本也不必一味靠自己冥思苦想,查阅必要的资料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作品。作家生平介绍、写作时代背景、作家的其他作品、作家创作意图的阐述,以及 ”前人对这部作品的评论, 无一不是我们打开文本大门的钥匙。 今天,我再次研读叶圣陶先生的《语文教学二十韵》,颇有体会。我觉得叶老的每句话,是那么熟悉,又那么新鲜,似乎在指导着我们搞课改。他曾经以睿智的目光穿越深邃的时空,以他对语文教育真谛的深刻把握,透视语文教育存在的种种弊端,阐述着有关语文教育的真知灼见。课改是历史的发展,对过去应该是批判的继承。叶老给我们留下的宝贵语文教学思想,很值得我们学习继承。 一、潜心会文,不求甚解 ——“陶不求甚解,疏狂不可循。甚解岂难致, ”潜心会本文。 ,是我们语文教学的真谛。可以说,语文是模糊的教 叶老强调“不求甚解” 。传统的阅读教育,解读文本关键 12 个字“细读文本,潜心会文,不求甚解”学重积淀,强调的是“吟诗诵文”;重感悟,强调的是“熟读精思” “熟 。古人曰: ”就是说,诗文读得熟了,则不用说解其义,自然而然就能读百遍,其义自见。 “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心领神会。宋代著名学者朱熹说过:之口……”朱自清先生也认为,对课文内容的了解,其意义的一半在声音里头。他说:“要增进学生了解和写作白话文的能力,得从正确的诵读教学入手”。细想之下,的确如此。一篇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