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得意的课——《一堂数学课的启示》 工作已经整整七个年头,给学生上了 1000 多节的数学课,可是至今仍能让我回味的却是 2010 年 5 月 9 日的那堂数学课。 那是我再一次推翻自己创建的“1+1”教学模式(即师生交流导学提纲后,马上进行个人的课堂小测),因为我痛苦地发现自己又渐渐地在走回传统教学的老路,学生一度明亮的双眸开始慢慢变得黯然失色,课堂重新陷入死气沉沉的状态,换汤不换药的后果只能是在扼杀课堂上所有有生命的东西。于是那天我进入课堂的第一件事,就是和学生一起把那些摆放得规规矩矩的桌椅拼成“马蹄形”,虽然显得杂乱无章了点,却多少让人觉得有了一丝生气。接着,我告诉孩子们有20 分钟的时间是完全属于他们的,在这段时间里,他们要倾尽全力帮助小组里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同学理解导学提纲中的重点问题。20 分钟后,我将出一些与导学提纲相类似的题目来考查每个小组,到时候,小组中将派代表回答,如果是小组里最优秀的同学回答,答得再好也只能为小组拿到 3 分,如果是小组里那些所谓的“差生”站起来,哪怕说得再不好也能为小组拿到 3 分,当然说得稍好些就能拿到 6 分,再好些就能拿到 9 分,最后把小组总分 小组人数=个人均分,换句话说,只有小组的总分高了,个人也才能得到更多的分数。当我公布了这条带有明显倾向性的“政策”后,看到的景观就是每个小组都集中力量帮助“差生”:那些一直高高在上的“优等生”表现出了少有的耐心,一遍又一遍不厌其烦的教,成了名副其实的“小老师”;而那群一度被冷落的孩子因为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更明白自己身上所肩负的“使命”,于是表现出了难得一见的认真劲,成了天下最好学的学生。在这样一种氛围里,令我感动的不仅仅是学习的热情,更多的是一份涌动在人与人之间的真情,那才是最弥足珍贵的,不是吗? 终于等到了最紧张的时刻,当我在黑板上写下需要小组回答的问题,每一组中几乎全是“差生”站起来,大声叫嚷着要说,我简直无法将面前这一张张生动的脸庞与往昔那些木然的神情联系在一起,谁会相信它们竟都出自于同一个人。而小组中的其他孩子都热切地用手指着他们,无声地告诉我那就是自己小组选出的代表。最后我请的那个孩子是班上学习最不用功的人,结果出人意料的是她的回答竟如此流利准确,只有从那双紧紧攥着的双拳中,从那微微颤抖的声音里,才可以隐隐感觉出这个一向胆小的女孩今天的发言是鼓起了多大的勇气。于是我在黑板的一角,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