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阅读教学中的随堂练笔作者:周幼平 太湖县江塘乡小宫遵骅希望小学课堂教学中的“学”与“练”是紧密联系的。“学”是对知识的获取过程,“练”是对知识的积累之后的运用,是一种能力上的测试。学练结合是阅读教学中的重要方法。这样,课堂随笔的模式就应运而生了。怎样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随机地进行练笔呢?笔者认为,应以课文内容为“练”的素材,把语言形式的运用和课文内容的理解有机地结合起来,彼此交融,和谐进行。一、语言形式从语言形式的来源看,练笔的形式可以限于文本,也可以不受文本的限制,甚至可以超越文本。1、 形式源于文本在学生充分地理解和领悟了课文内容、写作特点、语言风格之后,让他们运用刚从文中学到的知识、形式,去转换、补充、丰富、发展课文内容。如《草船借箭》中,周瑜想用三天造十万支箭的任务来为难,陷害诸葛亮,诸葛亮为了顾全大局,胸有成竹地接受了任务,并如期交箭。我首先从文中的重要词句去品味周瑜与诸葛亮的语言,揣测两人的内心世界,剖析不同的人物形象,让他们知道周瑜哪些地方不对,诸葛亮哪些地方值得大家敬佩,由此进行练笔:对课文中的周瑜、诸葛亮想说些什么?会露出怎样的的神态……?布置学生写出来,使学生真正进入文本情境,或表示同情,或鞭挞无情,写出真情实感。2、 提炼要求学生用一定的语言形式,概括段落的主要意思、课文的内容,以此加深理解,并获得运用语言进行归纳、提炼的机会,提高学习能力。而且,我认为,有些文章还非得这么做不可。如《养花》、《为人民服务》这类文章就得如此,让学生概括出每个自然段的意思,让他们知道每一段都与“养花”相关联,都与文末总述出来的养花的乐趣相呼应。归纳出每一自然段的内容,养花的乐趣也就跃然纸上了。学生总结出《为人民服务》的段意后,就会明白为什么要为人民服务,哪些人是为人民服务的,怎样去为人民服务。不逐层剥皮,学生是读不懂《为人民服务》的。3、 勾形抓住课文中那些高度概括且与中心密切相关的词句,让学生展开想象,通过小练笔把文本中描述的对象活化成为具体可感、触手可及的鲜明形象,以便让学生从另一个角度、另一个侧面深化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在执教《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时,有学生问我“饱经风霜”是什么意思。我对大家说:“这位同学是想考考我们大家的想象能力与理解能力。请大家想象一下,车夫‘饱经风霜的脸’会是一张什么样的脸?”我们学生回答,集体整理,在黑板上板书出“满脸皱纹”、“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