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例尺教案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生活中需要比例尺。 2 通过观察、操作与交流,体会比例尺实际意义,了解比例尺的含义。 3 运用比例尺的有关知识,通过测量、绘图、估算、计算等活动,学会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4 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逐步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的意识,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的习惯。 教学重点:正确理解比例尺的含义。 教学难点:运用比例尺的有关知识,通过测量、绘图、估算、计算等活动,学会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 在讲新课之前呢,我们先来热热身。1.请填空(课件出示)1 千米=( )米 1 米=( )厘米 1千米=( )厘米 4 千米=( )厘米 5 千米=( )厘米 200 千米=( )厘米 1000 厘米=( )米 3000000 厘米=( )千米 60000000 厘米=( )千米2、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历史悠久,地域辽阔,大约有 960 万平方千米。如果我们想把整个中国的地域一眼看尽,有没有可能?生:有可能,把它画在地图上师:对,今天老师就把中国地图搬进了课堂。师:你们知道人们是怎样把 960 万平方千米的大中国画在这张没有半个黑板大的地图上的吗?生:把它缩小。师:对了,就是把我们的祖国缩小画在地图上的。老师这里还有几幅中国地图,几幅国旗的图片,请同学们认真观察,你有什么发现?生:它们的大小变了,形状没有变。师:为什么大小变了,而形状没有变呢?生:因为它们缩小的倍数不同,所以大小不同,而形状相同。再出示一副螺丝钉的放大图师:这幅图是否能很清楚地看到它的螺纹?师: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要用到把一些实际的物体缩小或扩大一定的倍数画成平面图。 这就需要涉及到一种新的知识。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这一问题。二、独立探究、合作生成 师:同学们想不想也亲手试一试,画一幅教室地面的平面图呢? 教师:请同学们在自己纸上画出长 9 米,宽 6 米的教室地面来。 学生 1:(有学生会发出质疑)哪有那么大的本子?不够画怎么办? 学生 2:可以利用前面所学的知识----图形的放缩,把教室的长和宽都缩小一定的倍数在纸上表示出来。 教师:大家画的图是长 9 米,宽 6 米吗?(不是)谁来说说是怎么画的? (学生的答案可能有:长方形长 9 厘米,宽 6 厘米。或者是长 3 厘米,宽 2 厘米。) 教师:你的想法很对,跟老师的想法一样(用课件出示教室的平面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