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需要勇气我是一个喜欢看武侠小说的人。我发现一个共同的规律,凡是能够指导武坛新秀的白须飘然的老者或光头的高手,大多是不大守规矩的,甚至有反抗精神。而按照门派好好修炼的,哪怕你是大师兄,往往也只能成为高手,而不是顶尖高手。你看全真七子里的丹阳子马钰,武当派里的老大宋远桥,都是如此。为什么会这样呢,估计也是武林门派的体制问题。教育的体制似乎更是如此,具体到学校的评价机制更是森严不堪。严格按照学校要求来做吧,从自我角度出发感觉备受压抑;立足学生来说吧,于心不忍。前不久,某教育专家在江苏省张家港市某小学痛心疾首地说:“现在我们的教育体制是中华民族 5000 年历史上最惨无人道的体制”。于是,对该专家的话,应者云集,大呼过瘾。我想问,过瘾之后呢?就算喊你千遍也不厌倦,实践一次就苦不堪言。但是我们是否观察过,我们出现了另类校长郑杰、另类班主任陈宇。这些另类不是令狐冲的反叛,而是基于现状的一种突围。突围了你就成功了,而无法突围你就是透明的玻璃瓶里的蜘蛛——眼看着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却白天黑夜里叹息着自己的无奈。鲁迅先生说:“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那我们不是在叹息中灭亡,就应该在叹息中爆发。可惜的是我们教育的“祥林嫂”太多,而“觉慧”这样的人太少。我们只知道叹息、抱怨,而不愿意去实践去突围。只想着教育的体制束缚了自己,而不知道真正束缚自己的恰恰是自己。岔开一下话题。一天,我在自己的圈子里发起了一场讨论——假如没有了家庭作业,我们该如何教育孩子?结果呢?大家分析的问题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如何让家长教育孩子的问题;一是如何应对远比我们当年多的诱惑的问题。第一个问题就有两个困难:一是家长有没有时间的问题。对于夫妻二人来说,或许这不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但第二个问题就来了,家长具备不具备教育素质?其实这是一个莫大的悖论。照心理学的观点,一个孩子的心理、习惯、个性很多东西都是六岁之前就完成的东西,后来的成长只是微小的修正而已。那么这个六岁前不就是家庭教育的结果吗?这不就是家长的功劳吗?如果家长具备了教育素质,后面的问题讨论就是个伪命题,孩子自然会按照业已形成的习惯成长。而不具备教育的素质的话,你现在将孩子放给家长,他依然不会教育。关涉第二个大问题的是,我们的孩子面临着电视、网络、游戏等等一系列的诱惑,远比我们当年复杂,也更容易“堕落”。我们都知道“坏东西”对人的诱惑力远远比好东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