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弘扬学生的主体精神右江区大楞乡弄外小学 罗晋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在实践中首先遇到的问题是:如何看待自己的教育对象?培养学生成什么样的人?即树立怎样的学生观。一、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人教育活动是实践活动,这一点毫无疑问。但是,长期以来人们只是承认教师作为教育者的主体地位,而把学生只看做教育对象,即客体。林崇德教授 1996 年在《思想政治课教学》杂志中撰文提出了“教育双主体论”。他认为,教育过程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过程。因此,在教育活动中存在着“双主体”,即:在教师的“教”中,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只是是媒体;在学生的“学”中,学生是主体,只是是客体,教师是媒体。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既有认识活动,又有实践活动。学生在学习中是认识的主体,是实践的主体,又是发展的主体。学生在认识世界的同时,也在认识自己。 学生的任务是认识世界,学生参与的角度是改造世界,更多的是改造主观世界。学生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同时,也发展了自己。即我们通常说的“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管世界”。学生既是教育活动的对象,有是教育活动的主内在的体,正因为他是教育活动的主体,他才能成为教育活动的对象。学生的主体性的内在的属性,是与生俱来的,而不是后天赋予的。在很多的情况下是学生不积极,而是我们压抑了学生的主体性。教育的本质是通过提高和发展学生的个体的主体性,使得学生逐步由自然人转为社会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自身是发展和转变的主体。承认并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是我们落实素质教育,面向全体,让学生全面、主动地得到发展的前提。 二、教育是为了人的发展(1)教育是作为“主体人”的发展,而不是作为“手段”的发展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是学习和认识的主体,是发展的主体;但是他的发展是通过自我设计、自我构建、自我努力实现的。只有同时把自己作为认识和改造的对象,解决自己主观世界的各种矛盾,他才能获得真正的发展。如果我们把人作为纯粹的客体对待,就不是在发展主体的人,而是在发展“生产手段”。当我们把教育研究的重心由受教育的外部转到内部,由客体到主体,就使现代教育理论研究的许多问题聚焦于主体性原则。例如,对“教”与“学”的关系转、学习知识与学习智能的关系、“学会知识” 与“学会学习”的关系、智力发展与全面发展的关系等问题,都在主体性原则指导下产生了最新解释,由于有了主体性原则的指导而迎刃而解了。(2)教育是创新能力的提高,而不是复制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