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蜡烛教学设计VIP免费

蜡烛教学设计_第1页
1/7
蜡烛教学设计_第2页
2/7
蜡烛教学设计_第3页
3/7
《蜡烛》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把握记叙的要素,概括并理解文章主旨。2.品析老妇人形象,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3.揣摩细节描写,品味其丰富意蕴及表达作用。【教学重点】品析老妇人形象,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揣摩细节描写,品味其丰富意蕴及表达作用。【课时安排】1 课时【教学流程】一、 导入1.由蜡烛我们可以联想到哪些诗句、成语或歌曲呢?蜡烛各有什么寓意2.学生思考,老师点拨: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常借蜡烛歌颂教师的奉献精神。)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借烛烘托出久别重逢的情意与温馨。)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借蜡烛写离别。)《烛光里的妈妈》(借蜡烛歌颂母亲)。蜡烛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寓意,那么这篇课文中的“蜡烛”有什么深意呢这是一支怎么样的蜡烛呢?今天让一同走近前苏联作家西蒙诺夫的《蜡烛》!二、 整体感知1. 检查预习情况烧灼(zhuó)桥头堡(zhuó)地窖(jiào)匍匐(pú fú)腋(yè)下拂(fú)晓 瓦砾(lì)颤巍巍(wēi)西契柯拉耶夫(qì kē yē)舀(yǎo)鞠躬(jū gōng)精疲力竭:形容非常疲劳,一点力气也没有。竭:尽。永垂不朽:永远流传,不磨灭。垂,流传。朽,腐烂。2. 快速阅读文章,概括故事大意。(点拨,按照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原因、经过、结果等要素概括) 时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4 年 9 月 19 日。 地点:贝尔格莱德的萨伐河。 人物:老妇人玛利?育乞西、红军战士契柯拉耶夫。 事件:一位苏联红军战士在南斯拉夫国土上牺牲了(原因),南斯拉夫母亲不顾枪林弹雨,以惊人的毅力安葬了烈士(经过),最后拿出自己唯一珍爱的结婚花烛点在烈士的坟头,悼念烈士表达敬意。(结果)。三、 品读语句,感悟人物。1.老妇人的行为有哪些感动我们的地方?默读文章,勾画语句,并简要概括感受。 2. 用“我被 所感动,原因是 ”的句式说话。 1)环境危险,炮火连天 2)年老体弱,掩埋吃力 3)视若亲人,沉痛哀悼 4)烛光闪烁,真情祭悼3. 为了突出某种形象、某种感情,作者往往会对有些内容反复交代和描写。作者对老妇人动作的反复描写,描写了三次“跪”、三次“爬”、三次“休息”。三次写“爬”① 她从地窖里爬出来,想招呼那五个红军到她那里去。她认定,她自己住的地方比较安全。② 然而她刚爬出一半,一颗炮弹落在近旁炸开了。③ 老妇人想了半天,然后,伸手在她那惟一的衣袋里摸出...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蜡烛教学设计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