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当以慈悲为怀 王崧舟 人可以不信宗教,但不可以没有宗教的情怀,搞教育的尤其需要这样的情怀当我提出“教育当以慈悲为怀”的时候,有人以为我信佛。其实,这跟我信不信佛没有必然联系,慈悲为怀,就是教育者的一种宗教情怀。 我们讲慈悲,不是俗世所理解的可怜人。实际上当你去可怜人的时候,已经不是慈悲了。因为,那就意味着你是高人一等的,他是低人一等的,所以需要你去怜悯他。你高人一等,你有力量,他低人一等,他没有力量。你有力量,你把你的力量施舍给他,你会有一种救世主的感觉。但是,这已经背离了慈悲的真谛。真正的慈悲,是一种自他平等,你有力量,他同样有力量,人人都有力量。所谓慈悲,就是通过你去唤醒和发现他本身的力量。让他觉悟到,只有你自己的力量振奋了、提升了,你才有可能获得最终的自由和幸福。 我们的教育也是一样的,你补一个差生,仿佛你在拯救他:这个你不懂,我教你;那个你不懂,我教你。这样的教,不是慈悲,而是坑害。因为这样的教使他永远丧失自我学习的能力,使他永远看不到自己是有力量的。他会永远依赖你,离开老师的帮助我是不行的。所以,这样的孩子永远活在自卑中,永远看不到自己内在的力量。所谓慈悲,就是一个老师要有这样的信念,每个孩子都是有力量的,每个孩子都是有光的。你在慈悲行中,不仅让孩子看到自身的力量,获得成长的喜悦;同时,你要深深感谢、感恩这个孩子,正是他唤醒了你内心的慈悲,正是他成就了你精神的成长和净化。这才是真慈悲,我们把这样的慈悲称为“觉悟的爱” 去年九月,又一届一年级新生在父母的殷殷期盼下踏进了我校的大门。一(3)班的一个孩子马上引起了大家的注意:她戴一顶白色的圆帽,脸色苍白,怯生生地牵着家长的手,一双不安的小眼睛东张西望。可是,当你看向她时,她会马上收回目光,低下头去,十分敏感。 第一个注意到孩子情况的人是她的班主任俞老师。 一了解,这个孩子身上果然有故事:她为什么戴帽子?因为她几乎没头发;她为什么没头发?因为她四岁的时候得过一场病,之后就一直莫名其妙地掉头发,以致几乎掉光。她为什么如此敏感?还是因为没头发。因为没头发,家长说孩子在幼儿园就一直被人嘲笑、受人欺负。这让我想起了丑小鸭的故事。 开学后,俞老师十分关注孩子的表现,发现她很难融入班级的集体生活。小组活动的时候,她总是退到外围,不能主动参与。上课时,总是躲避老师的目光,不举手,点名发言也犹豫着轻声说话。下课时,总是看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