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现状分析与探究 [摘 要]: 新课程标准阐明:“音乐感受与鉴赏”是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学生音乐感受能力和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它是一项需长期训练体验的教学内容,其教学目标在于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音乐;引发学生想像和联想,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学生聆听音乐的兴趣与态度;鼓励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审美体验,实现音乐的审美。那么怎么样走出误区找到好的对策呢?作为音乐教师,任重而道远。音乐欣赏课要想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我们必须转变旧有的教育观念。[关键词] 音乐欣赏 教学盲点 教学对策音乐是听觉艺术,音乐艺术的一切实践都须依赖于听觉,听,是音乐艺术最基本的特征。经常听到一些老师抱怨音乐欣赏课很难上,学生没兴趣……等。确实我也有同感。也经常提出这样的问题:“音乐欣赏怎么教?”,“为什么学生总是在欣赏音乐时表现出一付茫然的表情,要不然就是坐立不安,漫不经心?”。音乐欣赏难道真的是如此今人生厌?严格来说,同样都是“听”,“音乐欣赏”确实比“听音乐”需要更高层次的心理活动,但是这并不表示非要音乐专家才有“欣赏音乐”的能力。实际上教学本身存在着许多盲点,需要反思: 一、音乐欣赏教学的盲点: 1、缺乏主题,放任自流。 有的老师会把整堂课当作欣赏课来上,但又不好好选择欣赏内容,只是让学生反复地“欣赏”音乐,比如《口哨与小狗》也不好好设计教学过程,放任学生自己听音乐,乏味吗?所有这些体现了老师对欣赏教学重要性认识不够、随意性大的问题。这样的音乐欣赏使学生在教学进行过程中处于一种被动的听觉参与和思维参与的地位,长时间的被动状态会使学生对音乐课失去兴趣,从而产生心理疲劳和兴趣抑制,久而久之不喜欢音乐课也是必然的结果。音乐欣赏教学并非让学生单纯地聆听,而应与其他音乐实践活动形式(歌唱、演奏、律动、对音乐的讨论、评价以及创造性活动)相结合,通过创造性的引导带领学生理解音乐的内涵,不断地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2、远离主线,弱化听赏。 在欣赏《比得与狼》中如果用讲故事的方法或过多的语言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就远离了欣赏教学音乐的主线,背离了欣赏教学的审美规律。吴斌老师曾说应对音乐进行描述而不是解释。 音乐是音响的艺术,也是时间的艺术,这两个特征决定了欣赏教学应以听赏为主,教学中必须把一定的时间留给学生听音乐,同时也要留有学生想象的空间,把极其有限的教学时间在教师的语言表述中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