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心理健康方法之我见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不仅是“教书匠”,而且是学生的引导者,心理健康是教师素质的核心要素,也是教师整体素质提高和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基础与保障。教师的心理健康更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心理健康、学业成就和人格发展。教师良好的个性人格是学生个性发展的不可替代的“阳光”。怎样才能调节自己,保持心理健康呢?我认为:一、面对现实,确认自我价值,接受不完美的自己。俗话说:“人贵有自知之明”,“天生我才必有用”等等。人是独立而特殊的个体,对自己的认识越深刻,越能帮助自己有效的调试工作压力、生活挫折及内心冲突所带来的困扰。此外,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优势,在教育教学中扬长避短。正如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东西一样,也不存在完美的人,只有实事求是的对待自己的缺点,才有勇气去革新自己、突破自己。因此,如果一个教师能正确认识自我,接受自我,扬长避短地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就能提高自己的心理成熟度,并体现自身的价值。二、积极进取,努力工作。多做事,少抱怨。心理健康水平较高的个体,其重要特点是具有积极的进取精神。他们在工作中尽可能发挥自己的个性和聪明才智,并从工作的成果中获得满足和激励。也只有热爱自己的教育工作,把工作当作乐事而不是负担的教师,才能够保持健康的心理。一个不安于现状、具有强烈进取精神的人,是不会被社会淘汰、被人所遗忘的。工作中能不断最终增长才干,工作的成果也能使我们获得满足和激励。也只有热爱自己的教育工作,把工作当作乐事而不是负担的教师,才能保持心理健康。三、学会给自己减压,保持心理平衡。现代心理学研究认为,情绪在心理疾病中具核心作用,积极的情绪对健康有增力作用,而消极的情绪不仅对健康有减力作用,且易导致人的心理障碍。善于控制情绪是教师心理调节的有效措施,教师的职业特点需要教师具有稳定的情绪和自控能力。当前的教师工作中竞争日益激烈,教师承担着多种角色,事业、家庭、以及家长、社会对教师的高期望值,都使教师身心疲惫。因此我们要学会给自己减压,方法很多,具体方法有:一是意识调节法。即作为一名教师必须认定教育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时刻想到为人师表应具有的心理修养,自觉驾御自己的情绪情感。二是“宣泄法”。这是一种适当渠道把胸中的郁闷释放出来的方法。如“阿 Q”式的精神自慰法;通过体育锻炼、瑜伽、旅游、听音乐等活动的合理宣泄法;转换思维方式,选择对自己有利的角度去思考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