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不怕远征难》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党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的原因;2、掌握红军长征的路线,遵义会议及其历史意义;3、理解红军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二)能力目标:1、从课文和插图中了解红军长征经过的主要省份、江河,形成清晰的时空概念,正确复述发生在那里的重大事件;2、通过红军长征过程的学习,说出红军长征和遵义会议的伟大历史意义;(三)情感目标:1、引导学生学习红军(长征精神)战胜艰难困苦、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2、培养学生热爱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祖国,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三、教材分析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 13 课《红军不怕远征难》这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围绕从长征的开始直到长征的胜利这一主题展开。本课有两部分内容:即“长征的开始和遵义会议”和“长征的胜利”,需要授课的内容还是比较多的,但是教材过程又过于简单,所以,在课上有必要提供一些资料来充实本课。教学重点:1、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 2、分析长征胜利的意义。教学难点:分析红军被迫长征和红军取得长征胜利在原因上的反差(主要是关于红军长征精神在实际生活中的借鉴)教学准备:1、老师制作课件;2、布置学生阅读有关的红军长征故事,有关资料等。四、教学方法1、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情境,激发兴趣,启动思维。2、制作多媒体课件。通过使用图,多媒体课件可以设计动态的长征路线,让学生自己去“重返长征路”,找到中央红军经过的省份,越过的山脉、江河,真正体会红军经历万水千山,行程二万五千里,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长征。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内容,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还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4、充分挖掘课内外课程资源。如结合语文课学过的《强渡大渡河》《金色的鱼钩》等课文,选择、运用相关音像资料(《长征》电视视频)配合教学。五、教学过程(一)复习:组织学生回顾前面几节课学过的线索,讨论回答问题:1、国民革命失败后,共产党人为了反抗国民党的屠杀,发动了哪些武装起义(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等。)2、这些起义的目的有没有完全达到?(没能直接占领大城市,还遭到严重挫折。但是,起义的部队转向敌人力量较为薄弱的农村,建立了革命武装和革命根据地,形成了星火燎原之势。)承上启下,教师讲授:后来,党中央和中央红军进行战略转移,从江西、福建交界处的中央革命根据地出发,远征二万五千多里到达陕北。这就是举世闻名的长征。(布置学生集体朗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