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不可违》说课稿襄阳市二十六中 黄兴举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初中思想品德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七课第二框题《法不可违》,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学习方法、教学过程四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教材分析1、教材内容、地位及作用本框题分别介绍什么是违法行为,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的含义、特征,以及两者的联系和区别等内容。是对上一框题“走进法律”的进一步解释,也为学好以后内容打下基础,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教学让学生更好地认识到学法、知法、守法、用法的重要性。2、学生分析初中生正处在身心发展、成长过程中,其情绪、情感、思维、意志、能力及性格还极不稳定和成熟,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和易变性。同时,学生理论知识比较薄弱,但思维活跃。 3、教学目标七年级学生对有关法律知识了解不深,尚不能正确判断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哪些不良行为属于违法,不能正确区分一般违法与犯罪,很多学生抱有“大错不犯小错不断没有什么关系”的错误想法。因此,在课堂上开展一系列活动,使学生了解最基本的法律知识,让学生懂得不良行为的危害,从而使学生真正做到“我不违法”。为此,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教学,让学生明白不论是什么原因,只要是违反了法律,就是违法行为,都要受到法律的制裁,以提高学生的守法意识。(2)知识与能力目标:引导学生了解什么是违法,三种违法的含义及区别,以及犯罪的含义及基本特征,刑事处罚的含义及种类。(3)过程与方法目标:针对七年级学生思想不成熟,法制意识不健全的现状,对学生以创设情景导入,典型案例分析等形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4、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根据课标和教材设置,同时结合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实践能力,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 使学生能够认清合法与非法行为,初步具有守法观念。我的依据是:青少年学生情绪不稳定,做事易冲动;同时他们对违法、犯罪等内容了解不多,法制观念淡薄。学生只有认识不良行为的危害,知道它们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的恶果,才能在思想上树立避免违法犯罪的观念,才能在行动上有所为有所不为。(2)教学难点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三者的区别。我的依据是: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而且在具体的案例上很难界定,毕竟学生没有这方面的基础知识,需要借给他们一双法律的“慧眼”。二、教学方法根据本人的教学能力和学生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