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知识成为孩子可支配的私有财产 苏氏的《给教师的建议》第 7 条《知识——既是目的,也是手段》,我读了若干遍了,可总是找不到写作的感点。在一次给孩子们默写生字的时候,突然发现有一个常见的现象,这一现象不正是苏氏阐述此观点的根源吗?记得那天,给孩子们默写生字,我打乱了孩子们平时写生字的顺序,而是随机抽生字进行默写。孩子们在听写的过程中,有一个孩子时不时地问我,老师,是哪一课的哪个词吗?例如,老师,“‘搁’,是第 2 课的‘搁’吗?”当我听到这些疑问时,我不禁问自己,这孩子的学习有问题了吗?还是我教的方法出了问题?这难道不就是苏氏要讲的问题吗?——死记知识。知识在这样的儿童那里常常变成了不能活动的“货物”,积累知识好像就是为了“储备”,只是用来应付考试,应付答题,而不能将知识“进入周转”,不能将知识加以运用。这些已经学习过的知识,无法成为获取新知识的方法或手段。正如那个歇后语所言:茶壶里煮饺子——有嘴倒不出。在我们的教学中,这样的现象也不乏其例。老师给孩子们讲述一个非常有趣的事情,可是有个别学生目光黯淡,木然地坐着,老师的故事,无法触动他的内心。他那种爱听不听,无动于衷的态度是否也会触动老师您的神经?是的,在我们平时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有些孩子对词冷淡,漠不关心,不易接受的态度,的确是我们教学的难点。这些孩子无法运用已经学过的知识,生成自己的思想,观点,而只会背诵别人的思想、观点。正如,我们在考试过后,总喜欢给家长说这样一句话:您的孩子,基础知识掌握得不错,老师平常让写的,让做的,都写在上面了,可是就是对于理解性质的试题掌握得还不够,错的分数较高。这些现象,无疑正在说明一个现象——孩子获取的知识,只是知识,而并没有成为学习知识的手段。这些已学习的知识,只是货物,还没有变成学生可支配的私有财产。如何改变这一现状呢?苏氏给了我们一条很实用的建议。词,是知识的重要因素,让孩子们通过词来认识世界。苏霍姆林斯基领着孩子们到果园中去,让孩子们去感受树木,果实,鸟类,昆虫等,学生当场就产生了细腻鲜明的思想,体验到思考的乐趣和认知的享受。这也无疑,给我们提了一个醒:在课堂上,我们不要只顾向孩子们传授知识,而是要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来,让学生上活动性的课堂,调动起他们的脑子,让他们不要把知识变成不动的行装,而是让学生利用所学到的知识进行活动和创造。不是要让学生把背诵放在第一位,并去记住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