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东北地区的人口与城市分布》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运用“东北地区人口分布”图和“东北地区的面积与人口统计”表,归纳东北地区人口的分布特点。 2.运用“东北地区主要民族分布”图,了解东北地区主要民族的分布特点。 3.运用“东北地区城市与铁路分布”图,归纳东北地区城市的分布特点。 4.掌握本节教材所渗透的学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能够在新情境中迁移运用。 二、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所对应的课标内容是“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某区域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 本条“标准”的意思十分明确,这里主要针对“运用地图学习”的教学要求进行说明。地图并不仅仅是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的直观呈现,它还包含着地理判断。本条“标准”要求学生会从地图中获取一个区域的更深入的信息,即能够读懂地图上地理事物之间的空间关系和因果关系,如人口分布与城市、地形区分布之间的关系,城市分布与交通线分布之间的关系等。我们在教学中常说的“以文释图”,是指将在地图上所作的地理判断用文字表述出来,一般分为三个层次:一是能够根据地图叙述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二是能够根据地图进行分析,得出有规律性的知识;三是能够把地图中有联系的事物,经过分析加以归纳和总结,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联系实际进行思考,得出正确的结论。 按照“标准”的设计思路,在“人口分布”这部分内容中,教材安排了一组“前活动”,要求学生结合“东北地区的面积与人口统计”表和“东北地区人口分布”图,来了解东北地区的人口增长情况,以及人口密度、人口分布的状况。在学生进行上述探究的基础上,教材安排了简短的正文,归纳出东北地区的人口分布特点。教材的这种编排方式,是基于课堂教学思路来考虑的,从知识生成的角度来看,要求学生联系已学的人口密度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人口密度图的读图方法、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等相关知识和技能,通过阅读教材提供的图表资料,来生成东北地区人口分布的相关知识;从转变学习方式的角度来看,这样安排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有利于落实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为了让学生了解近代史上东北地区人口的变化情况,加强地理、历史学科知识之间的融合,教材安排了一则“闯关东”的“阅读”材料。此外,教材安排了一幅“东北地区主要民族分布”图和一段简短的正文内容,介绍了东北地区的主要少数民族及其分布情况。为引导学生了解东北地区主要少数民族的分布特点,教材安排了一组相关“活动”,要求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