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幼儿良好常规一个班的常规好不好直接关系到幼儿的成长和教师组织一日活动的质量,如果常规没有建立好,幼儿无法形成良好的习惯,教师也会因在活动中要维持秩序而影响活动的质量,因此,常规培养是教育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为了孩子们能有一个良好的行为习惯,我班从幼儿的兴趣出发,运用了多种方法: 一、用故事来强化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的意识 孩子们都非常喜欢听故事,于是我们便将需幼儿做好的部分编成一些小小的故事,比如针对幼儿饭前、便后洗手的情况,我给幼儿讲了《小猪嘟嘟》的故事,通过故事中小猪嘟嘟饭前不洗手,吃饭后肚子痛的例子,告诉小朋友小猪是因为没有洗手而将手上的细菌吃到了肚子里,又将小猪嘟嘟饭前打上香皂洗手后的情况进行对比,强化孩子们饭前洗手的意识,这样,孩子们不但听故事时很认真,而且对于内容也会有非常深刻的印象,这样大家也会互相监督,饭前洗手的质量和效率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二、设立“小组长”职务,调动孩子的积极性 可以在班里设立“小组长”的职务,请能力强的孩子来担任,也可以全班幼儿轮流担任,首先要分工明确,比如有的小组长负责来检查孩子们饭后洗手、漱口的情况;有的小组长负责验收午休后孩子们叠被子的情况,这样的话就能调动起孩子们认真、主动的积极性,尤其是当天被选为小组长的孩子,首先自己要先做好,这样才能去检查和提醒其他的小朋友。记得班里每天被选为小组长的孩子,吃饭时既快速又干净,饭后更是自觉的洗手、漱口,然后便自豪地站在门口,来检查其他的小朋友,闻闻小手香不香,看看漱口干净不干净,非常认真,孩子们也越来越自觉,饭后洗手漱口的情况也一直保持的很好。 三、组织全班幼儿一起参与的“讨论会” 有时我会利用教育活动结束后的 10 来分钟组织一个小小的“讨论会”,有针对性的选择一个话题,大家展开讨论,我印象很深刻地是一次安全教育,我们讨论的内容是《户外活动时应该怎样做?》孩子们都很积极地发表了自己的看法,“玩滑梯时应排队,不拥挤。”“不能从下往上爬滑梯。”“要在老师看得见的地方玩。”“不能倒着滑滑梯。”……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说了很多,有的方面连我都没有想到,我对孩子们的发言进行了肯定的总结,我发现从那以后,户外活动时都不用老师说,孩子们之间就会相互提醒“这样很危险,”“刚刚吃完饭不能乱跑”等等,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四、借鉴好的、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方法 记得以前看到过一名教师的教育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