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节信息技术课教师如何组织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信息技术是一门新课程,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信息技术课程的目的是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信息技术这门课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信息素养以及终身学习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必须以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理论为指导,根据新的课程标准,探索适合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来挖掘学生潜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下面就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谈几点体会:一、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给学生一个学习的乐园学生的学习动机来自于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其实不管是小学生还是中学生或者大学生,它们对信息技术的兴趣是很强的。但学生对与课堂教学的内容却兴趣不高,这其中的原因很多,有教材编写落后的原因,也有学生厌烦理论说教的原因。不管怎么样,我们要想把课上好,就要在现实情况的基础上尽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想法设法把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如果课堂仍采用传统教学模式“教师讲,学生听”,"学"跟着"教"走,只要"我说你做"就可以了,学生很容易产生“三分钟的热度”,过后就凉了。所以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我们要精心分析教材内容,对于难点和重点内容,我们要认真阅读教材,精心组织好教学素材和相关资料。根据学生的成长规律,利用心理学的知识,提高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的兴趣与神秘感,让他们产生更深层次的了解它,掌握相关知识点的渴望情绪,并辅助以刺激学生的成就感的手段来大大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好动心理,就容易提高学生的课堂关注度和学习兴趣。“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地建构知识的过程。由于建构主义学习活动是以学习者为中心,而且是真实的,因而学习者就更具有兴趣和动机,能够鼓励学习者进行批判型思维,能够更易于提供个体的学习风格。建构主义认为,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使用真实的任务和学习领域内的一些日常活动或实践。这些贴近生活真实的、复杂的任务整合了多重的内容或技能,它们有助于学生用真实的方式来应用所学的知识,同时也有助于学生意识到他们所学知识的相关性和有意义性。因此,课堂任务的设置要本着“关爱自然,回归生活”这个方针进行素材的选择和任务目标的设计,争取较好地提高学生的兴趣。二、重视学习过程的反馈——给学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