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导思浅议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教学生“学会”,而且要教学生“会学”、“善学”,这就必须善于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开发学生的智力和潜能。这里结合小学数学课教学,概括几种导思的方法。 以趣诱思。 如在教“圆的周长”时,教师先让学生分别量出事先准备好的直径 3 厘米、 4 厘米、6 厘米的三块圆形硬纸板的周长,学生得出了它们的周长分别是 9 厘米多一些, 12 厘米多一些,18 厘米多一些。这时,教师提出一个问题: “有一个圆形的场地直径是 100 米,用刚才的方法量周长方便不方便?”接着教师说:“现在看谁最聪明,不用量就可以知道这个直径100 米的圆周长大约是多少?”这样就极大地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学生很快算出了是 300 米多一些。教师稍作点拨,使学生很快理解了圆周率的意义,得出了圆周长的计算公式。 以疑激思。 如在教“能被 3 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教师先让学生随便报数,教师很快说出了这个数能否被 3 整除,然后让学生验算,结果全对。 接着顺势诱导:这样一个一个去除太费时间,能不能不用除法,一看就知道一个数能否被3 整除呢?学生思维活跃,兴趣很高。又如在教“面积和面积单位”时出示一块长方形木板,正反两面都摆满小正方形,让左、右两边学生分别观察正面和反面,数一数,摆了几个小正方形。一方观察时,另一方要闭上眼睛。观察结果,一方说是 12 个,一方说是 18 个。老师便引导学生讨论,使之懂得了:用摆小正方形的方法度量面积,必须用同一大小正方形来度量。这样就自然引出了面积单位的问题。教师通过演示质疑,在关键处激疑,组织学生讨论解疑,逐步把学生的思维引向高潮。 以比促思。 根据神经系统的对称规律,两种性质不同或类似的对象同时或先后出现,由于大脑皮层的相互诱导规律,可以提高感知效果,增强思维的兴趣。因此,在数学教学中,也要善于运用比较的方法,帮助学生分清知识的联系和区别,以便加深对知识的思考、理解和记忆。如在教“三角形的认识”时,先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的 6 个三角形,看每个三角形的三个角各是什么角?把具有共同特征角的三角形归为一类,看能分几类?然后总结出三类三角形的相同点(都有两个锐角)和不同点(另一个角分别是锐角、直角、钝角)。这样进行观察比较,学生边看边比边想,很快掌握了三角形的不同种类及其特点。 纠错畅思。 学生在做题常常出现一些错误,教师要善于以学生解题之错作为探究错因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