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儿童——探寻《童年的秘密》这些年来,国内外对儿童教育方面日益重视起来,国内蒙氏幼儿园的出现便是个例证。蒙氏幼儿园即用蒙台梭利教学法教育儿童的幼儿园。玛丽亚·蒙台梭利所著的《童年的秘密》一书中就具体阐述了此种教学法的理论基础。我选择这本书的原因却并非想了解蒙台梭利教学法,而是源于无意中我得知的蒙台梭利所阐述的一句话。“儿童是谁?”父母生于儿童、养育儿童是天经地义的、众所周知的、不争的事实。然而,作者却认为父母仅仅是各自提供了一个细胞,提供了一个适宜的环境,细胞可以自己分裂并孕育成一个无行为能力的新生儿。因此,“父母创造了他们的孩子的说法是不正确的表述。人是由儿童创造的,儿童是成人之父。”(第六章)正是对这句话的疑惑不解,使我产生了深入了解《童年的秘密》的念头。为此,我还与同宿舍学前教育的同学做过交流。儿童如何的已成为成人之父呢?在《童年的秘密》第八章最后,蒙台梭利续写了整整一个段落,用毋庸置疑的口气罗列了一连串强有力、不容喘息的排比句,一次打消了我心中的疑惑:“儿童为我们做好了准备”:肌肉、感觉、乃至意志……儿童让我们继承了我们现在拥有的这些“财富”,这些不起眼、缺不可或缺的财富,这些儿童从无到有为我们创造的财富,这些被称为“生活的基础”的财富。儿童为完成人生的第一步,即从一无所知到掌握基本原则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也就是说,儿童如此艰辛的努力是为了成人打下所有的基础;若是没有儿童“慷慨的馈赠”,允许我们继承者必历经千辛万苦而得来的关键性的财富,承认将无法开始自己的人生!成人的生活基础是儿童从无到有孕育出来的,即“儿童是成人之父”。“肉化成人”蒙台梭利认为,一个儿童之所以成为一个健康的儿童,需要两方面的努力:一是肉身的努力,一是心理的努力。自警姿与卵子结合后,卵细胞开始资助分裂,发育成胚胎,然后新生命诞生。这其中我们显而易见的是肉身——也就是生理上的成长,而在本书《生物片断》一章中,作者谈到“生命的诞生不仅仅是一个物质的肌体,……,同时包含着特定的、潜藏的心理机能。”。无论哪种生物“每个新生的肌体,……,都具有心理本能的图谱和与周围环境联系在一起的官能。”婴儿一出生就有主观的心理活动,新生儿就有自己的精神生活这种我从前从未听说过的理论,对我的触动很大。一个胚胎的形成原本是一种单纯的生物行为,作者却将那些细胞的分裂分化赋予了自主选择的心理意义。胎儿在母腹中的种种奇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