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态度与学生学习 (节选)一般来说,教师有三种态度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消极影响:一是忽视。教师长时间把某些学生放在视线之外,不在意,不关心,不了解。二是轻视。教师一般不会有意为难学生,整他们,但有些教师会对那些与自己闹对立或“屡教不改”、“没有长进”的学生,暗含不屑,认为“不可救药”、“没有希望”,因而把他们“打入另册”,有意地不予理睬。三是偏爱。“老师偏向”几乎是学生的普遍感受,许多教师会有意无意地特别关照自己看中的学生,会特别关心、器重他们,甚至会放纵他们的缺点,极力在其他学生面前维护他们的优势地位等。这种偏爱,不但会引发一般学生的心理失衡或逆反情绪,同时会使受偏袒的学生在学生群体中受到孤立,甚至会影响他们的发展,让他们无法认清自己,不会正确对待自己。忽视与轻视,都反映了教师对教育对象的关注不够,了解不够。它当然会影响教育计划的有效性,会影响教育者的正确决策,从而对整体的教育活动产生负面影响。更为严重的是,老师的态度会逐渐被当事人觉察,会在教育对象身上产生回应,而回应又会加重负面影响。一般来说,学生会有两种回应:一种是那些迷信教师权威、相信教师言行都有符号意义的学生,他们会在老师放弃自己的同时,自己也放弃了自己,形成所谓的“破罐破摔”,放弃相关学科或全部学科的学习。另一种是年龄较大、自主意识较强的学生,他们会产生对立情绪。出于自我保护的需要,这些学生力求在非主流文化中寻找支持,除了少数人会通过自我奋斗去“证明”自己以外,其他学生常选择同教师“作对”,用所谓的“英雄”行为来证实自己与众不同,最终形成所谓的“双差生”,形成班级中的另类。在非正式场合,这类学生往往会表现出“恨”老师的情绪,他们会以“气老师”为荣,会把“就不会好好学习”视为对教师的反抗或惩罚。他们的意识有相当的扭曲成分,他们对教师的指责也不尽符合事实,他们的问题会发展到或超出学习困难,但是,他们的问题却是由师生关系不良、由学习困难开始的。偏爱之所以会成为一些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源于过度保护为他们创设了不正常的发展环境。其实,由个别教师创设的不正常的环境并不能长久保持,学生要升级、升学,要脱离器重他们的教师走向新的环境。于是,暂时的过度关怀会造成日后的失落,在升入上一级学校后,一些小学、初中的干部、优秀学生,常有保不住先进位置,甚至变得“平庸”或“落后”的现象,除了学习方式与学习要求发生变化外,偏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