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居住地——聚落田微教学理念:1.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作为指导思想确定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学习对生活有用和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2.改变地理学习方式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以贴近生活实际为切入点,以科学探究学习活动为主线,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和创新学习的能力及团体合作意识,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地理,学好地理大有用处,增强学习兴趣,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3.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在教学手段上借助于比较先进的电脑多媒体教学设备,为发展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创造适度的环境。4.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拓宽学生学习空间,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教学内容:教材分析:本课是新课程人教版七年级上第四章第三节第一课时的内容。是七年级学生首次接触人文地理的开端,旨在让学生了解世界人文概况,探讨人文地理与自然地理的关系。“聚落”将从一个崭新的角度加深学生对人文地理与自然地理关系的认识,是前两节内容的延续和拓展。通过让学生观察聚落的景观图片,分析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明白保护传统聚落的意义,帮助学生进一步体会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密切关系,这在整个世界地理学习中都起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然而世界各地的自然环境差异太大,人们居住的聚落也因各自的气候、建筑材料和文化习俗而各有千秋。因此,可以考虑充分整个校内外课程资源,形成学校、社会、家庭密切联系,从而拓宽学习空间,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在充分利用教材的图片与文字的基础上,通过多种途径搜集各地景观照片,来丰富教材内容。围绕人类的居住地,介绍了城市景观与乡村景观的差异、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所学知识又有用于生活。学情分析:学生是七年级的学生,经过近一学期的地理学习,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常识,掌握了自然与人文要素角度分析我们居住地环境的方法,为本节课的学习储备了必要的知识。但学生具有的只是体系属浅层理论框架,学生理论水平的不深入,学生的地理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有限,缺乏理性思考,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的抽象思维比较欠缺,创新思维能力不够,思考问题的不全面决定了学习这部分内容以生活实际为依据,借助学生现阶段的好奇心、求知欲这种身心特点为推力,以探索、发现问题为线,以分析聚落成因为主,培养聚落意识和人类可持续发展观念,也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一步的引导。教学目标:【课程标准】:通过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