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角活动与角色游戏—— 浙江朱静怡一、游戏的界定 英国学者嘉纬,把游戏概括出五种特征 1 、游戏是令人愉快有趣的活动。 2 、游戏没有外在的目标。 3 、游戏是自发自愿的。 4 、游戏包括对游戏者的积极约束 5 、游戏与非游戏之间有着某种系统性的联系。 苏联学者列昂杰夫提出:游戏永远是概括行为及儿童在游戏中总是反映着事物的典型特征,而非具体特征。 史密兰斯基指出:社会角色游戏能发展儿童对社会性角色的重要性质进行概括的能力。 维果斯基认为儿童的象征性游戏是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环节,证实象征性游戏的以物代物,促进儿童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 布鲁纳 1974 年提出游戏由于其低风险情景,儿童心理压力小,因而解决问题时,更容易进行发散思维,表现出较大的灵活性。 很多专家认为游戏时,儿童对规则的认知在有意无意中进行。教师宣布游戏规则时,儿童为使游戏顺利开展,会积极有意识的集中注意力聆听,并在整个过程中,有意无意的回忆这些规则,进而指导自己的言行。儿童就在游戏活动中,记住这些规则,达到学习目的。 以上理论专家对游戏的描述让我更加清楚让孩子游戏,作为成人必须保证儿童有自主、自由、自然进行游戏的权利。游戏的整个过程,应该是儿童生活经验的自然反应。只有这样儿童的游戏才是快乐的。二、我对自主游戏的理解 “ 自主性游戏”近期大家都在提自主性游戏。自主性游戏是游戏名称还是游戏性质值得我们思考。 我认为自主性游戏是游戏中的特性,我认为自主性游戏是对应以规则游戏而言。自主性游戏指游戏中的多种元素(空间、材料、伙伴、规则等。)都属于孩子的权利。由此可见这是针对教师主宰游戏而言。也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教育观、儿童观的问题。无论是自主性游戏还是规则游戏都是儿童在幼儿园环境中自然产生的现象。所以说,在强调自主性游戏的同时仍然存在着规则游戏。 自主性游戏应该是我们儿童观的具体体现,无论在什么游戏中,都要给予儿童自主游戏的机会和权利。如 : 规则的音乐游戏,我们也可以安排儿童自创动作、自创规则的环节。既可以满足儿童自己做主的愿望,又可以提供老师收集儿童信息,方便纳入规则游戏,使规则游戏的规则更符合儿童的需要。便于儿童理解儿童、遵守规则。 儿童初期自我为中心特性比较明显。同时,我们对此段年龄段的发展目标主要通过游戏的形式来进行。所以,幼儿园规程纲要到指南都一直强调幼儿园教育的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