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道树》评课稿初一年级 余华鹏《行道树》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杨海燕老师的这堂课,是我们初一语文互听互评活动中的一堂,它给我们这些教学经验尚浅的老师以很好的启示,对我们如何按照《语文课程标准》进行教学提供了较好的范例。其主要特点有: 一、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杨老师在开始时用一幅教学挂图引入,让学生看图上的内容,这种方法很好。因为形象生动的挂图容易激起学生的学习冲动和兴趣,这样一开始就拉近了学生与课文的距离,让学生带着一种轻松自如的心态进入学习,为教学的顺利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通过朗读让学生整体感悟。过去一些老师的语文课,喜欢逐段串讲,然后归纳中心,并认为这是语文教学的一条规律。其实,语文教学中应当重视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对课文进行逐段串讲,只是就课讲课,是把一篇整体的美文大卸八块,搞得支离破碎,破坏了文本原有的美,使学生学来感到枯燥厌烦,这正是过去我们的语文教学效率不高的症结,是与现行的《语文课程标准》相违背的。杨老师的这堂课,就是对过去所谓的“规律”的颠覆,它很好地体现了语文课程改革的新理念,突出了《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阅读的基本要求。通过学生与文本的直接对话,让他们在阅读的过程中整体感悟,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进而感知美、体味美。 三、突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一个新的理念,就是在教学中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杨老师的这堂课,不论是在整体感悟还是在局部探讨上,都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理念。学生在课堂上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地参与学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与文本的交流,与老师的交流,以及他们之间的交流,调动起他们思维的积极性。按小组进行的“合作探究,共同研讨”,学生的积极发问和答问,老师的适当点拨和评价等互动互助的形式,无不在不经意之间展示了新理念带给我们的享乐——语文不再是无趣的了,课堂不再是枯燥的了,教学有它独特的神韵了。 四、较好地处理了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关系。教师的课堂教学不单单是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会学习。这堂课的朗读训练和对课文的研讨,都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整堂课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思维活动中,教师指导朗读,引导对问题的探究,都考虑到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学法指导上。书应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