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刘志东问题是思维的动力,是创新的基石,一切学习活动都从问题开始,没有问题就没有研究。早在二千多年前,孔子就要求自己和学生“每事问”,他高度评价问题的价值及意义,曰:“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促进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化地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 一、敢想,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前提 小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对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这是问题意识的种子。然而,这颗种子能否萌芽(也就是学生能否敢想),取决于是否有一个适宜的环境和气氛。在大力倡导学生的主体性、发扬教学民主的今天,“师道尊严”仍蛰伏于一些人的思想深处,学生对老师既敬又畏,教师永远是正确的,对书本质疑、向老师发问,便是对老师的不敬。有些则是因为受老师驾驭课堂教学的知识水平、教学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影响,对于学生提出的奇异问题敷衍了事,随意搪塞,甚至训斥压制。导致大部分学生能学不能问,会学不会问,只学不问。 相反,在教学中如果教师能民主、平等地对待学生,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问,鼓动学生立异标新,不讥讽、不嘲弄,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这就为问题意识这颗种子的生长提供了充分的阳光、水分、适宜的土壤,使其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教学中,教师应先肯定学生的敢想意识,再引导学生选择有探索意义的问题,学生的思维空间一定会得到更好的开发,课堂会更加活跃,更加充满求知创新的生命火花。二、敢问,培养问题意识的关键 课堂上,学生有了敢想意识,是否一定敢问呢?长期以来,教师受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教学中往往忽视了学生的潜能,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以至压抑儿童好问的天性,致使学生产生了各种心理障碍,在课堂上无法形成提问的氛围。因此,为了帮助学生消除心理障碍,大胆提出问题,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进行: 1.保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课堂上,学生由于受自身认知水平等因素的局限,有些学生提出的问题不一定那么有深度、有价值、有意义。而教学中,教师常常会组织学生质疑问难,希望学生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来导入教学。可是,大部分学生往往都是只提些字词方面的问题,而句子的含义,以及对文章的理解和延伸拓展等有深意的问题,则难得一遇。老师为了抓紧时间达到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