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生活中培养孩子的爱心 爱心是美德的基础,也是美的最直接的表现。 爱心这个词不仅让人联想到许多善行,而且它还能帮助人们互相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爱心使人与人之间互助互爱。一个孤立的人是难以达到目标的,正是爱心把人与人联系起来,才有了相互之间的沟通与合作。 从古至今,爱心都被认为是一个人的基本道德和社会的灵魂。孔子说“仁者爱人”孟子讲“王道”,都是以爱为核心的。爱心的产生,是基于个体的社会性情感需要,它不是人与生俱来的品质,而是在后天的环境和教育的熏陶下逐渐形成的习惯性心理倾向,必须在童年时细心培养。 孩子的童心是很柔软的,稍不注意就会被岁月磨得粗糙而坚硬,父母要对孩子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从小事上不失时机地培养和保护孩子善良的心。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只有当孩子不是从理智上,而是从内心里体会到别人的痛苦时,我们才能心安理得地说我们在他们身上培养出了最重要的品质,那就是人们的爱。”父母可以通过各种教育手段激发儿童产生积极的心理,使他们从小就能对符合社会道德的助人帮困行为产生愉快自豪并向往的情绪体验。 一个男孩父母早逝,他与自己的妹妹相依为命,妹妹就是他唯一的亲人,所以这个小男孩爱妹妹胜过爱自己。然而灾难再一次降临,不幸的妹妹染上了重病需要输血。但医院的血液太昂贵了,男孩根本没有钱支付任何费用,尽管医院已经免去了手术费,但不输血的话妹妹仍会死去。 男孩的血型和妹妹完全相符。当医生问男孩是否勇敢,是否有勇气承受抽血时的疼痛时,男孩开始犹豫了。这个 10 岁的孩子经过一番思考,终于点了点头。 抽血的时候,男孩安静地没有发出一丝声响,只是向着临床上的妹妹微笑。抽血完毕后,男孩颤抖着问道:“医生,我还能活多长时间?” 医生正想笑男孩的无知,但转瞬间就被男孩的勇敢震撼了:在这个 10 岁的孩子的心目中,他认为输血会失去生命,但他仍然把血输给了妹妹。在那一瞬间男孩所做出的决定是多么勇敢,他甚至下定了死亡的决心! 医生紧握着男孩的手,感动地说:“放心吧,你不会死的,输血不会丢掉生命。” 男孩眼中放出了光彩:“真的?那我还能活多少年?” 医生微笑着说,“你能活到 100 岁,小伙子,你很健康!”男孩高兴得又蹦又跳。他确认自己真的没事时,就又挽起刚才被抽血的胳膊,昂起头,郑重其事地对医生说:“那就把我的血抽一半给妹妹吧,我们两个每人都能再活 50 年!” 在场的所有人都震惊了,这不是...